白鮮 白羊鮮 金雀兒椒
名解: 鮮,音仙, 亦名白羊鮮、金雀兒椒。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宿根草本,高可達(dá)lm,全株有強(qiáng)烈香氣。根斜出,具較強(qiáng)烈的羊膻樣氣味,外皮灰白色或近灰黃色,內(nèi)面白色,木心堅(jiān)硬,鮮時(shí)易與皮部分離。幼嫩部分密生白色的長毛,并著生突起的腺點(diǎn)。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小葉9?13,紙質(zhì),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頂端漸尖或銳尖,基部寬楔形,邊緣有鋸齒,沿脈有毛。總狀花序頂生;花柄基部有條形苞片1;花大型,白色或淡紫色;萼片5,宿存;花瓣5,下面一片下傾并稍大;雄蕊l0,伸出花瓣外。蒴果。
5室,裂瓣頂端呈尖銳的喙,密生棕黑色腺點(diǎn)及白色柔毛。種子近球形,黑色有光澤。花期4?7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
生于陽坡疏林或灌木從中,或多石山坡及平原草地。
分布于東北、華北、及山東、內(nèi)蒙古、江蘇、安徽、江西、湖北、陜西、甘肅、四川、貴州。
用途:
白蘚在春末夏初.從葉叢中抽出粉紅或白色花序,恬靜典雅,可配植花境和作切花.
氣味: (根皮)苦、寒、無毒。
主治: 頭風(fēng)、黃疸、咳逆、風(fēng)瘡、疥癬、赤爛等癥。
產(chǎn)后中風(fēng),但體虛不能服他藥的病人,可用白癬皮加新汲水三升煮成一升,溫服。
白鮮是治各種黃疸病和風(fēng)痹的要藥.
藥 名:白鮮皮
拼 音:BAIXIANPI
英文名:Densefruit Pittany Root-bark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蕓香科植物白鮮的根皮。
功 效:祛風(fēng),燥濕,清熱,解毒。
主 治:治風(fēng)熱瘡毒,疥癬,皮膚癢疹,風(fēng)濕痹痛,黃疸。
性味歸經(jīng):
苦咸,寒。
①《本經(jīng)》:“味苦,寒?!?/FONT>
②《別錄》:“咸,無毒?!?/FONT>
③《本草述》:“苦微咸微辛?!?/FONT>
入脾、胃經(jīng)。
①《綱目》:“入足太陰、陽明經(jīng),兼入手太陰、陽明。”
②《本草原始》: “入肺、小腸經(jīng)?!?/FONT>
③《本草從新》:“入脾、胃,兼入膀胱、小腸?!?/FONT>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5錢。外用:煎水洗。
用藥忌宜:虛寒證忌服。
①《本草經(jīng)集注》:“惡螵蛸、桔梗、茯苓、萆??!?/FONT>
②《本草經(jīng)疏》:“下部虛寒之人,雖有濕證勿用。”
白鮮皮為蕓香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入藥的是白鮮的根皮,產(chǎn)于遼寧、河北、四川、江蘇等地。春秋采挖,去須根和外部糙皮,縱向剖開,抽去木心,切片,曬干用。
中醫(yī)認(rèn)為,白鮮皮味苦,性寒,歸脾、胃經(jīng),具有清熱燥濕、祛風(fēng)解毒的功效。
白鮮皮主要用于:
1.濕熱瘡毒,濕疹疥癬。
本品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祛風(fēng)止癢,常與苦參、蒼術(shù)、銀花、防風(fēng)、地膚子等同用。
2.黃疸尿赤,濕熱痹痛。
《本經(jīng)》載,白鮮皮“主頭風(fēng),黃疸,咳逆,淋瀝。女子陰中腫痛,濕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端幮哉摗贩Q其“治一切熱毒、惡風(fēng),風(fēng)瘡疥癬赤爛……主解熱黃、酒黃、急黃、谷黃、勞黃等良”。
現(xiàn)代研究證實(shí),白鮮皮含白鮮堿、白鮮內(nèi)脂、谷甾醇、膽堿、鉻酮等。水浸劑對(duì)多種致病真菌如堇色毛癬菌、同心性毛癬菌、許蘭氏黃癬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有解熱作用。因白鮮皮性味苦寒,虛寒患者慎用。
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