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牡丹 大紅袍

2007-10-19 08:00:00         來源:花卉網     瀏覽次數:

別名:大紅袍

分布:

河北、河南、陜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貴州、廣東等省。

形態(tài)特征:

臭牡丹為落葉小灌木,高1~2米,嫩枝稍被毛,髓部堅實。

葉有強烈臭氣,廣卵形或卵形,長10~20厘米,寬5~15厘米,頂端尖或漸尖,基部心形或近截形,邊緣稍呈波狀,有鋸齒,兩面多少有糙毛或近無毛,背面有小腺點;葉柄長約8厘米。頭狀聚傘花序排列緊密,頂生;苞片早落。

花有臭味,花萼細小,紫紅色或綠色,外面有絨毛和腺點;花冠淡紅色,紅色或紫色,長約1.5厘米;雄蕊4;子房卵圓形。

核果倒卵形或球形,外圍有宿存花萼,直徑0.8~1.2厘米,成熟后藍紫色。

花期5~8月,果期9~10月。
 
生長習性:

喜陽光充足和濕潤環(huán)境,適應性強,耐寒耐旱,也較耐陰,宜在肥沃、疏松的腐葉土中生長。
 
應 用:

臭牡丹葉色濃綠,頂生緊密頭狀紅花,花朵優(yōu)美,花期亦長,適宜栽植于坡地、林下或樹從旁,也可作地被植物。

采集: 夏季采收,曬干。

化學成分: 葉含生物堿。
 
性味:

①《福建民間草藥》:"辛,溫,有小毒。"

②《浙江民間常用草藥》:"辛。平。"

功用主治:

活血散瘀,消腫解毒。治癰疽,疔瘡,乳腺炎,關節(jié)炎,濕疹,牙痛,痔瘡,脫肛。

①《綱目拾遺》:"洗痔瘡,治疔,一切癰疽,脫肛。"

②《福建民間草藥》:"活血散瘀,拔毒消癰。"

③《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健脾,養(yǎng)血,平肝。治崩帶及小兒疳氣。"

④江西《草藥手冊》:"葉:有降壓作用。"

⑤《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清熱利濕,消腫解毒,止痛。"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搗汁或入丸、散。外用:搗敷、研末調敷或煎水熏洗。
 
選方:

①治疔瘡:蒼耳、臭牡丹各一大握。搗爛,新汲水調服。瀉下黑水愈。(《赤水玄珠》)

②治一切癰疽:臭牡丹枝葉搗爛罨之。(《綱目拾遺》)

③治癰腫發(fā)背:臭牡丹葉曬干。研極細末,蜂蜜調敷。未成膿者能內消,若潰后局部紅熱不退,瘡口作痛者,用蜂蜜或麻油調敷,至紅退痛止為度(陰疽忌用)。(《江西民間草藥》)

④治乳腺炎:鮮臭牡丹葉半斤,蒲公英三錢,麥冬全草四兩。水煎沖黃酒、紅糖服。

⑤治肺膿瘍,多發(fā)性癤腫.

⑥治關節(jié)炎:臭牡丹鮮葉。絞汁,沖黃酒服,每天兩次,每次一杯,連服二十天,如有好轉,再續(xù)服至痊愈。
 
⑦治頭痛:臭牡丹葉三錢,芎?二錢,頭花千金藤根一錢。水煎服。(④方以下出《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⑧治瘧疾:臭牡丹枝頭嫩葉(曬干,研末)一兩,生甘草末一錢。二味混合,飯和為丸如黃豆大。每服七丸,早晨用生姜湯送下。(《江西民間草藥》)

⑨治火牙痛:鮮臭牡丹葉一至二兩。煮豆腐服。(江西《草藥手冊》)

⑩治內外痔:臭牡丹葉四兩。煎水,加食鹽少許,放桶內,乘熱熏患處,至水涼為度,渣再煎再熏,一日二次。(《江西民間草藥》)

⑾治脫肛:臭牡丹葉適量。煎湯熏洗。(《陜西中草藥》)

臨床應用:

治療濕疹及定位性藥疹。

取臭牡丹根莖葉曬干研粉,用時將藥粉夾于單層紗布內,以溫開水浸濕,敷于患處(并經常用溫開水濕透紗布以保持濕潤),每日濕敷1次。治療濕疹25例,19例治愈(皮膚完全恢復正常),4例近愈(皮膚接近正常,僅有少量脫屑及癢感),7例好轉(病變明顯消退,癢感減輕),1例無效。定位性藥疹10例,6例治愈,4例好轉。

編輯:admin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