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害蟲又稱根部害蟲,其種類多,分布廣,食性雜,危害隱蔽,對園林植物的生長影響極大,從種子、根、莖直至葉片與嫩芽,可謂無所不害。園林苗圃、花圃及園林綠地中主要有五大地下害蟲:蠐螬、螻蛄、地老虎、金針蟲、種蠅,筆者現(xiàn)分別簡述其形態(tài)特征、生活習(xí)性、危害狀況以及防治措施,希望對業(yè)內(nèi)人士有所幫助。
蠐螬
蠐螬是金龜子幼蟲的總稱,屬鞘翅目金龜甲科,按其食性可分為植食性、糞食性、腐食性三類。其中植食性蠐螬食性廣泛,受危害的園林植物在全國有170多種。
蠐螬蟲體為圓筒形,常彎曲呈c型,多為乳白色,少數(shù)為黃白色。頭部褐色,上顎顯著,腹部腫脹。體壁較柔軟多皺,體表疏生細毛。頭大而圓,多為黃褐色,生有左右對稱的剛毛。具胸足3對,一般后足較長。腹部10節(jié),第10節(jié)稱為臀節(jié),臀節(jié)上生有刺毛。
蠐螬有假死性和趨光性,并對未腐熟的糞肥有趨向性,白天藏在土中,晚上8至9時進行取食等活動。蠐螬長年生活于有機質(zhì)多的土壤中,與土壤溫濕度關(guān)系密切,通常在春季和夏末秋初危害嚴重,尤其小雨連綿的天氣,危害猖獗。通常由于蠐螬將根部咬斷,造成植物萎蔫以致死亡。
蠐螬種類多,在同一地區(qū)同一地塊,常為幾種蠐螬混合發(fā)生,世代重疊,發(fā)生和危害時期不一致,只有在普遍掌握蟲情的基礎(chǔ)上,因地因時采取相應(yīng)的綜合防治措施,才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防治方法主要有:
園藝栽培技術(shù)防治 不施未腐熟的有機肥料;秋冬翻地可把越冬幼蟲翻到地表使其風(fēng)干、凍死或被天敵捕食。
藥劑防治 (1)藥劑處理土壤。用50%辛硫磷乳油每畝200至250克,加水10倍噴于25至30千克細土上拌勻制成毒土,順壟條施,隨即淺鋤,或?qū)⒃摱就寥鲇诜N溝或地面,隨即耕翻或混入廄肥中施用;用2%甲基異柳磷粉每畝2至3千克拌細土25至30千克制成毒土;用3%甲基異柳磷顆粒劑、3%吠哺丹顆粒劑、5%辛硫磷顆粒劑或5%地亞農(nóng)顆粒劑,每畝2.5至3千克處理土壤。(2)藥劑拌種。用50%辛硫磷、50%對硫磷或20%異柳磷藥劑與水和種子按1:30:500的比例拌種。(3)毒餌誘殺。每畝地用25%對硫磷或辛硫磷膠囊劑150至200克拌谷子等餌料5千克,或50%對硫磷、50%辛硫磷乳油50至100克拌餌料3至4千克,撒于種溝中,亦可收到良好防治效果。
誘殺防治 有條件地區(qū),可設(shè)置黑光燈誘殺趨光性強的成蟲。
生物防治 利用茶色食蟲虻、金龜子黑土蜂、白僵菌等,以蟲治蟲,以菌治蟲。
螻蛄
螻蛄俗稱拉拉蛄、土狗子,屬直翅目螻蛄科。全世界已知約50種,其中華北螻蛄主要分布于我國北方地區(qū),非洲螻蛄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地區(qū)。兩種螻蛄形態(tài)較為相似,體上有褐色細毛,前胸背板中央有暗紅色斑,前足粗壯,為開掘式足,腹后有長尾須,翅常平疊于體背,能倒退疾走,在穴內(nèi)尤其如此。
螻蛄通常棲息于地下,夜間和清晨在地表下活動,食性復(fù)雜,常食害新播和剛發(fā)芽的種子,咬食園林植物根部及靠近地面的幼莖部,被咬部位呈不整齊絲狀殘缺。在土壤表層開掘縱橫交錯的隧道,特別是扦插苗床,使幼苗須根與土壤脫離,造成缺苗斷壟現(xiàn)象或成片死亡。
螻蛄的防治方法主要有:
園藝栽培技術(shù)防治 深耕多耙;施用充分腐熟的農(nóng)家肥;結(jié)合灌水、施肥,春季滾壓草坪可防止被害草坪草的根系懸空干枯,減少草坪草的死亡。
誘殺防治 利用螻蛄趨光性較強的習(xí)性,設(shè)置黑光燈誘殺成蟲,晴朗無風(fēng)悶熱天氣誘集效果最好。
藥劑防治?。?)將豆餅或麥麩5千克炒香,或秕谷5千克煮熟晾至半干,再用90%晶體敵百蟲150克兌水將毒餌拌潮,每畝用毒餌1.5至2.5千克撒在地里或苗床上。(2)在螻蛄危害嚴重的地方,每畝用5%辛硫磷顆粒劑1至1.5千克與15至30千克細土混勻后,撒于地面并耙耕,或于栽前溝施毒土。(3)在受害最為嚴重時,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灌洞殺滅害蟲,效果良好。需要注意的是,辛硫磷對有些植物苗木如松苗等有藥害,不可直接用。
人工防治 根據(jù)螻蛄卵窩在土面的特征向下挖卵窩滅卵。在6至8月產(chǎn)卵盛期向根下挖掘可找到隧道,然后跟蹤挖窩滅卵。
中國風(fēng)景園林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m.dcj3647.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