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瘤蚜(Tuberocephalusmomonis),又名桃瘤頭蚜、桃縱卷瘤蚜,屬同翅目蚜科。桃瘤蚜在我國分布較廣,南、北方均有發(fā)生。其寄主植物有桃、碧桃、櫻桃、梅、梨等園林綠化植物和艾蒿等菊科植物。近年來,桃樹受害十分嚴重,重發(fā)區(qū)株被害率達100%、葉被害率達85%,百葉蚜量達20000余頭。
一、為害狀
桃瘤蚜以成蟲、若蟲群集在葉背吸食汁液,以嫩葉受害為重,受害葉片的邊緣向背后縱向卷曲,卷曲處組織肥厚,似蟲癭,凸凹不平,初呈淡綠色,后變紅色;嚴重時大部分葉片卷成細繩狀,最后干枯脫落,嚴重影響桃樹的生長發(fā)育。
為害狀
二、形態(tài)特征
成蟲。成蟲有無翅胎生蚜和有翅胎生蚜之分。無翅胎生雌蚜體長2.0-2.1毫米,長橢圓形,較肥大,體色多變,有深綠、黃綠、黃褐色,頭部黑色。額瘤顯著,向內(nèi)傾斜。觸角絲狀6節(jié),基部兩節(jié)短粗。復眼赤褐色。中胸兩側(cè)有瘤狀突起,腹背有黑色斑紋,腹管圓柱形,有覆瓦狀紋,尾片短小,末端尖。有翅胎生蚜體長1.8毫米,翅展約5毫米,淡黃褐色,額瘤顯著,向內(nèi)傾斜,觸角絲狀6節(jié),節(jié)上有多個感覺孔。翅透明脈黃色。腹管圓筒形,中部稍膨大,有黑色覆瓦狀紋,尾片圓錐形,中部縊縮。
若蟲。與無翅胎生雌蚜相似,體較無翅胎生蚜小,有翅芽,淡黃或淺綠色,頭部和腹管深綠色。
卵。橢圓形,黑色。
三、發(fā)生規(guī)律
桃瘤蚜1年發(fā)生10余代,有世代重疊現(xiàn)象。以卵在桃、櫻桃等果樹的枝條、芽腋處越冬。次年寄主發(fā)芽后孵化為干母。群集在葉背面取食為害,形成上述為害狀,大量成蟲和若蟲藏在似蟲癭里為害,給防治增加了難度。5-7月是桃瘤蚜的繁殖、為害盛期。此時產(chǎn)生有翅胎生雌蚜遷飛到艾草等菊科植物上為害,晚秋10月份又遷回到桃、櫻桃等果樹上,產(chǎn)生有性蚜,交尾產(chǎn)卵越冬。
天敵種群數(shù)量對桃瘤蚜的發(fā)生有較大的影響。自然天敵主要有龜紋瓢蟲、七星瓢蟲、中華大草蛉、大草蛉、小花蝽、食蚜蠅、蚜繭蜂、蚜小蜂等多種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敵。
四、防治技術(shù)
1、農(nóng)業(yè)防治。冬季修剪蟲卵枝,早春要對被害較重的蟲枝進行修剪,夏季桃瘤蚜遷移后,要對桃園周圍的菊花科寄主植物等進行清除,并將蟲枝、蟲卵枝和雜草集中燒毀,減少蟲、卵源
2、保護天敵。桃瘤蚜的自然天敵很多,在天敵的繁殖季節(jié),要科學使用化學農(nóng)藥,不宜使用觸殺性廣譜型殺蟲劑。
3、化學防治?;瘜W防治桃瘤蚜必須掌握“農(nóng)藥對口、防治及時、方法得當?!钡脑瓌t。根據(jù)桃瘤蚜的為害特點,防治宜早,在芽萌動期至卷葉前為最佳防治時期。萌芽期天敵較少,可選用5.7%百樹菊酯乳油2500倍、2.5%功夫乳油2000倍、90%萬靈粉劑4000倍、70%艾美樂水分散顆料劑5000倍、48%樂斯本乳油1000倍、芽萌動期,用5%的高效氯氰酯乳油2000倍液,或20%速滅殺丁乳油3000倍液,5%來福靈乳油3000倍液,30%菊馬乳油2000倍液噴布,消滅初孵若蚜。噴霧時每桶藥水加神效王1.5毫升,可破壞桃瘤蚜的臘質(zhì)層,促進農(nóng)藥迅速進入蚜蟲體內(nèi),能提高防治效果。上述藥劑必須交替使用,以防桃瘤蚜產(chǎn)生抗藥性。在卷葉后,天敵較多時要選用內(nèi)吸性強的農(nóng)藥進行防治,避免卷葉對藥效的影響。若采用40%氧樂果涂干防治桃瘤蚜,既能提高防治效果,又能保護自然天敵。具體方法先圍繞樹干括3-4?寬的樹皮,將40%氧化樂果加5倍的水,涂在括好的樹皮上,用廢報紙將樹干包好,使藥通過桃樹組織傳導到葉片,達到防治桃瘤蚜的目的。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m.dcj3647.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