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新聞 | 規(guī)劃設計 | 工程 | 植物 | 科技 | 教育 | 法制 | 風景旅游 | 園林城市 | 世界園林 | 風景園林師 | 花木資訊 | 人居環(huán)境 | 園林論壇 | 園林博客

如何進行濕地松兩段容器育苗

http://www.m.dcj3647.cn 2009-09-23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 發(fā)表評論(0)

  湖北省十堰市張灣區(qū)連續(xù)多年開展容器育苗工作,既有大顆粒種子的綠化樹種,也有小顆粒的松、杉等防護林樹種,這些容器育苗是張灣區(qū)綠化攻堅種苗的骨干力量。尤其是濕地松容器苗作為一種優(yōu)良的造林苗木,近幾年得到了廣泛推廣應用。濕地松容器苗具有造林成活率高、保存率高、年生長量大(速生)、成林快的特點,且不受造林季節(jié)限制,達到多季節(jié)造林目的。對于困難地塊造林,可一次造林一次成功。

  但是,張灣區(qū)容器育苗每年在20萬~40萬杯之間,多數(shù)在露天簡易大棚育苗,受氣候影響,容器育苗成活率很難達到90%以上,一級壯苗率也難以達到70%以上。不理想的育苗效果,不僅浪費了種子、容器杯、人工、肥料等,更重要的是浪費了時間,通過對比試驗,二級以下的容器苗上山,其效果遠遠不如一級苗木。究其一段容器育苗不完善的原因,主要反映在:一是種子浸泡后種在容器杯里少則2顆~3顆,多則3?!?粒,浪費種子;二是種子發(fā)芽受大田氣候的影響不整齊;三是在間苗中,容易傷及留杯小苗的根系。如果用兩段容器育苗的方法,上述問題會迎刃而解,而且通過分級移栽,可保證容器育苗的成功率和壯苗率達到95%以上,實踐證明也是如此。

  兩段容器育苗技術(shù)是借鑒了水稻兩段育苗技術(shù),并加以豐富充實后應用的。具體操作如下:

  容器選擇為0.03厘米~0.04厘米聚乙烯塑料袋,直徑5厘米~7厘米,高8厘米~10厘米,下部打有2個~3個小圓孔。

  選擇距造林地塊較近、交通方便、平坦有遮陰和排灌良好的沙壤地塊。

  整地前每畝施復合肥料100公斤,呋喃丹2.5公斤~5公斤,拌勻后撒施進行整地。苗田做到“三犁三耙”,便于過篩裝袋。

  按1米寬做苗床,長度以地勢操作方便為準。苗床做好后,細土過篩裝袋,裝土要裝滿、放正、擠緊。

  在苗田做寬1米、深20厘米的苗床,長度因地勢而定。在床內(nèi)放置干凈細河沙,用木板整平,細沙厚度以15厘米~20厘米為宜,澆透水后,用1%硫酸亞鐵消毒,用竹子搭弓棚,上蓋塑料膜密封消毒2天~3天。

  在4月上旬將濕地松種子搶晴天暴曬1天~2天,曬去霉氣,并經(jīng)過太陽紫外線殺毒,起到滅菌的作用,同時減少種子本身的水分,以利浸種時種子吸水快,便于發(fā)芽整齊。

  4月上旬播種,播種前用50℃左右溫水浸泡種子24小時,再用0.02%~0.05%高錳酸鉀消毒1小時~2小時后用清水洗干凈。用水選法挑出一部分空殼種子以利提高種子純度。將種子放在盆內(nèi)保濕,上蓋塑料膜密封在太陽底下暴曬加溫催芽,待大部分種子裂嘴露白后再進行沙床播種,按每平方米0.5公斤種子下種量播種,篩子篩細沙均勻覆蓋,厚度以不見種子為宜,不能太厚。用噴壺澆足水后蓋塑料膜,保持較高的相對濕度和30℃左右的溫度。溫度高時,兩頭揭膜通風,必要時進行遮陰降溫保濕。一周左右大部分苗木出土,這時要絕對保持30℃以下的溫度和較高的濕度,防止細沙因高溫燙傷幼苗。每天淋水、保濕,必要時搭設遮陰網(wǎng)。所用淋水最好是經(jīng)過盆曬溫水,以免水溫過低影響種子正常生長。

  在幼苗未脫種殼之前及時移栽。移栽前對苗床進行消毒殺菌,噴灑防猝倒病和立枯病類藥物。取苗時輕提苗木,取出后放入盛有清水的盤中,栽入袋子的深度以芽苗原深度為準,邊栽邊澆水。要搶陰天或是小雨天栽苗,晴天在上午九時之前下午五時之后進行移栽。

  除搞好抗旱除草工作外,重點要做好防病工作。每周噴施防猝倒病、立枯病類藥物至苗木半木質(zhì)化。10天左右進行一次葉面追肥,采用磷酸二氫鉀和一噴綠交替使用。

分享到:
編輯:songgaofeng
有關(guān)  的新聞
更多評論網(wǎng)友評論 (已有0位網(wǎng)友發(fā)表了看法)
  • ·請尊重網(wǎng)上道德,遵守各項有關(guān)法律法規(guī)
  • ·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導致的法律責任
  • ·本站有權(quán)保留或刪除留言中的任意內(nèi)容
  • ·本站有權(quán)在網(wǎng)站內(nèi)轉(zhuǎn)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評論即表明您已閱讀并接受上述條款
最新評論:
匿名: 講的太好了 2010-05-05 支持(0) 反對(0)
企業(yè)服務

熱點排行

    熱門博文

    論壇熱帖

?

中國風景園林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m.dcj3647.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