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石筍公園三古橋重新翻建

2009-12-04 17:08:41         來源:東南早報     瀏覽次數(shù):

  說到市區(qū)江濱路的石筍公園,不少人都會說“我知道在哪里”,但公園內(nèi)有三座具有800多年歷史的古橋,卻鮮有人知。而且在幾年前,這些橋已被翻建,已披上“新衣”,一座比一座靚麗。

  咱們一起去石筍公園看看吧。

  三座古橋均被重新翻建

  午后的石筍公園,零星的游客漫步于公園,很快就到了甘棠橋,與之相對的是棠蔭橋。兩座拱橋上的花崗石是嶄新的,翠綠的藤蔓爬滿橋身。兩橋相距不遠,一同飛架在一處水塘上方,橋一邊是小綠島,另一邊接公園的陸地。

  橋名都有一個“棠”,有何意義,已無可考究,不過有資料表明,“甘棠”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指樹名;另一種含義是指詩篇名,即“召伯循行南國,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后人思其德,故愛其樹,因賦此詩?!薄案侍摹边€有“德政”之義。

  往西邊一望,盡處的石板橋,便是龜山橋了,全長92米,橋頭結合處是一塊花崗石牌坊,上面寫著“泉郡接官亭”。據(jù)記載,眼前的這個接官亭,是古代官員出城迎接上級官員的地方,傳說是為接宋幼主蒞泉而建。經(jīng)過此地的老人說,龜山橋是以古代石筍所在的龜山為名,長度是三座橋中最長的。

  龜山橋跟前兩座一樣,已找不到昔日的身影,據(jù)說上世紀60年代就已破廢了,現(xiàn)在的新橋,都是后人翻建為之披“新衣”的。

  三古橋曾排成一條直線

  據(jù)了解,三座橋的歷史已有800余年。2001?2002年新防洪堤修成后,這三座橋被重新翻建。據(jù)說翻建時建筑師曾利用原來的橋墩和舊石料,想保留最初的樣子,附近居民老王卻很肯定地說,三座橋都“改頭換面”了,龜山橋雖然是在舊址上翻建起來的,可橋墩、橋面已用了嶄新的石板,至于甘棠橋和棠蔭橋兩橋,已偏離了原來的位置。

  五六十年前,家住浮橋的老王在泉州六中上學,每天上學都得經(jīng)過這三座橋,“以前,三座橋都是排成一條直線,不像現(xiàn)在分開了?!彼f起那時上學的路徑,從浮橋走到接官亭,也就走到了龜山橋橋頭,接著往前走約100米,迎面而來的是一個名為“三川壇”的小山頭,山腳下有一個賣木桶的小集市。穿過小集市,雙腳便踏上了另一座橋的橋面,“可橋名是啥,我倒忘記了,反正不是甘棠橋就是棠蔭橋?!毖刂本€朝前走,通過最后一座橋,就能進泉州城內(nèi)了。

  老王記得,當時的橋面跟現(xiàn)在的差不多,也就2至3米寬,行走在上面的是馬車、人力花轎、行人。他說,在龜山橋旁的接官亭,是古代官員進泉州城前的驛站,這里是進出泉州城的要道。

  古時僧人四處化緣建橋

  采訪中,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館工作人員楊清江道出了泉州古橋的獨特現(xiàn)象:僧人參與建橋。他說,石筍公園原址上的舊龜山橋、棠蔭橋和甘棠橋,是僧人了性于1198年在簡易古橋上修建的。此外,據(jù)《泉州府志》記載,參與造橋的有名人士有100多位,其中41位僧人造橋74座,泉州十大名橋諸如洛陽橋、安平橋、順濟橋等8座橋,就是僧人參與修建的。“僧人建橋梁,幾乎遍布各縣”。

  其實,早在唐代,泉州已開了僧侶造橋的先河,而在宋元時期,掀起了歷史上罕見的造橋熱潮。在眾多僧人中,造橋最多的是道詢和尚,他一生修造的大小橋梁共有200多座。

  “建此般若橋,達彼菩提岸?!睏钋褰f,宋元時期很多出家人,把修橋鋪路看作是一種無量功德,他們不辭辛苦,奔走四方,虔心化緣,用來造橋方便來往行人。當時,僧人們建完橋,并非就不管理了,有的設立了“監(jiān)橋”、“掌橋事”,僧人也會兼職管理。

編輯:royal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wǎng)”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nèi)容,版權歸屬本網(wǎng),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