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南宋石刻公園三期簡介

2011-05-05 09:58:10         來源:中國寧波網(wǎng)     瀏覽次數(shù):


  南宋石刻公園三期位于公園西北,東起史漸墓道,西至黃梅山腳,南起韓天路,北至現(xiàn)水庫上方,占地面積近6萬平方米。它利用當?shù)匾巳说淖匀簧剿h(huán)境,以宋、元、明、清民間石刻文化為陳列主體,吸納與生活、生產(chǎn)、生命有關的其他石質(zhì)用具、用品和部分具有較高審美價值的磚雕文物為創(chuàng)意素材,將人文滄桑融于山野情趣,充分展現(xiàn)南宋時期寧波地方文化歷史。

  一、三字經(jīng)廣場(耕讀傳家)

  大石屏正面雕刻寧波人王應麟的《三字經(jīng)》,背面鐫刻樓璹的《耕織圖》。石屏造型與八卦圖對應呈八面墻形式的傳音壁。畫面上,王應麟執(zhí)扇端坐,一群著不同朝代服飾的學童正仰臉背手,高聲背誦《三字經(jīng)》。王應麟浮雕像作線刻處理,通過虛實相間的表現(xiàn)方式,創(chuàng)造豐富的空間形態(tài),展現(xiàn)《三字經(jīng)》對國人的深刻影響。

  《耕織圖》繪寫了封建時代水稻耕種和絲麻紡織生產(chǎn)過程,并配有詩詠題跋、金石印章等。因此,它不僅是一件反映舊時民俗風情的生活畫卷,也是一件鑒賞傳統(tǒng)書法藝術和篆刻文化的作品,具有多重學術價值。

  二、牌坊古道

  牌坊古道連接東、西主景區(qū),將景區(qū)主要景點連成一體,是景區(qū)最重要的主游線。古道沿路立有五道清代單門雙柱石牌坊,道邊置有石羊、石馬等殘件,以舊石板和條石改造原有路面與臺階,烘托古樸凝重的行道氣息,與道路兩側古墓及神道形成相處有時的呼應與默契。

  三、民間藝術墻

  民間藝術墻是一組以舊石料、舊磚瓦砌筑的裝飾墻。整組墻體上有機地鑲嵌著數(shù)量可觀、且?guī)в泄适虑楣?jié)和文化符號的舊時建筑石刻磚雕作品,既隨處可見,又疏密有致。這些石刻磚雕原散落于寧波周邊地區(qū),來自上起唐宋,下至明、清及民國等各個朝代,集中展示了圓雕、浮雕、陽刻、陰刻、透雕等多種雕刻技法。

  民間藝術墻起自“諸神藝術墻”,結束于“歲月湮沒的文明”藝術池,連接有多處主題景點。其中主要包括:

  1.諸神主題展示、百福百祿百壽屏

  以石刻、磚雕的形式,展示了炎帝神農(nóng)氏、門神、福祿壽三星、麻姑、喜神、財神、月下老人、送子娘娘等諸神形象。

  2.曲廊

  3.百獸坪

  4.靈草主題

  5.喜神主題

  在中國傳統(tǒng)觀念中,婚姻是由上天決定的,男婚女嫁又是終身大事。因此,為了婚事能辦得成功,也為了夫妻結婚以后幸福美滿,在結姻之日就要感謝掌管婚姻的神仙,在結姻的喜堂和洞房還要掛神仙像、禮拜神仙。所敬的神仙主要有:喜神、和合二仙、床神、月下老人、月光娘娘和七星娘等。

  6.塔林梵風、觀音閣、土地廟

  石塔是一種極其重要的中國石刻藝術類型。在傳統(tǒng)文化中,塔的意義不僅僅限于建筑與藝術層面,還承載了古代中國的歷史、宗教、民俗、哲學等諸多文化元素,是探索和了解東方文明與地域文化的重要媒介。明清兩代,我國出現(xiàn)筑塔高潮,南宋石刻公園收藏了其中兩座,即文峰塔和賢圣塔。園內(nèi)收藏的石塔結構形態(tài)繁多,包括了樓閣式塔、密檐式塔、亭閣式塔、覆缽式塔、金剛寶塔式塔等各種塔系。

  7.漁樵耕讀展示、財神主題展示、財神殿

  漁樵耕讀:中國吉祥畫中最常見的題材之一。一般而言,指漁夫、樵夫、農(nóng)夫與讀書人,是農(nóng)耕社會四個重要的職業(yè);如果深究,“漁”指春秋時姜子牙、東漢嚴子陵,“樵”指舜帝,“讀”則是戰(zhàn)國時縱橫家蘇秦,體現(xiàn)的是歷代文人的歸隱情結。中國是一個重農(nóng)抑商的國度,舊時為官者,在經(jīng)由科舉走上仕途前都與上述職業(yè)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在位時,他們眷戀那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存狀態(tài);官場失意抑或功成身退后,則希望自己能夠返樸歸真,回歸到那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這是漁樵耕讀圖案在中國廣泛流傳、長盛不衰的原因,反映了傳統(tǒng)社會的職業(yè)推崇,也是歷代文人歸隱情結的一種表達。

  財神主題:中國的財神信仰出現(xiàn)于宋代以后,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財源滾滾,所以財神信仰迅速流行于民間。后因不同時代,不同地區(qū)各有所尚,造成財神眾多的現(xiàn)象。主要可分為武財神與文財神兩大類,武財神以趙公明、關公為代表,文財神以比干、范蠡為代表。此外,各地供奉的財神還有:財公、財母、和合仙官、利市仙官、劉海蟾、招財童子、招財力士、五路財神、柴榮和活財神沈萬三等等。

  8.半山茶肆

  茶肆以宋人“圍爐烹茶”組雕點景,位于臨水平臺,不遠處溪澗上有巨石,上書“澗邊問茶”與之呼應。內(nèi)廳外院壁上裝飾有若干石刻宋代名畫,如張萱的《虢國夫人春游圖》、馬致遠的《春江水暖鴨先知》之類,形成“宋感石味”的特點。構圖以青磚、松竹梅蘭為主,再飾以與“羲之愛鵝”、“洞天一品”等精美的舊石刻、磚雕作品若干,使之與茶肆文人雅事專題呼應。茶藝以江南為主,桌椅為明式,再配上青花白瓷茶具,烘托出古樸、疏朗、淡雅的茶文化意境。

  9.八仙主題

  主要展示歷代八仙石刻造像、道八寶、佛八寶、二十四孝等。八仙是指民間廣為流傳的道教八位神仙。在明以前,關于八仙有不同說法,分別有漢代八仙、唐代八仙和宋元八仙等,所刻的神仙各不相同。后因明代吳元泰所著《八仙出處東游記》一書的廣泛流傳,八仙也隨之確定。該書所列八仙分別為鐵拐李、漢鐘離、呂洞賓、張果老、曹國舅、韓湘子、藍采和、何仙姑。傳說中,八仙分別代表著男、女、老、少、富、貴、貧、賤,是民間流傳最廣泛的吉祥畫題材。八仙降臨,寓意美好的祝福,同時也含有老百姓對得道成仙、長生不老的祈盼。

  10.歲月湮沒的文明

  主要包括舊磚雕柱陣、石刻墻、清代雕刻石亭、梯田親水棧道等造景元素,以“歲月湮沒的文明”為主題,展現(xiàn)數(shù)千年來由于自然與人為原因、文物古跡逐漸消亡的藝術景象,以戲劇化的語言,提示人們關注身邊無法替代、但卻行將消失的“文明”,引發(fā)人們尊重歷史古跡、保護歷史文物的情感共鳴。

  四、小廣場

  小廣場位于原小水庫前,是連接民間雕刻園的入口廣場。整形規(guī)則,主要構景元素包括舊石雕牌樓、影壁、十二生肖柱等。

 

編輯:anna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wǎng)”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nèi)容,版權歸屬本網(wǎng),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