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拉茨代表作品Ⅱ:港口島公園

2012-02-16 13:53:48         來源:中國園林     瀏覽次數(shù):

  彼得·拉茨(PeterLatz),1968年在德國成立(Peter+Partner)設計事務所,1973年擔任卡塞爾大學風景園林專業(yè)教授,1983年擔任慕尼黑工業(yè)大學風景園林專業(yè)教授,同時還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哈佛大學的客座教授。其作品始終貫徹技術和生態(tài)的思想,同時與藝術完美結合。尤其擅長用生態(tài)的手法,巧妙將舊工業(yè)區(qū)改建為公眾休閑、娛樂的場所。他的作品為世界許多舊工業(yè)區(qū)的改造樹立了典范,在當今風景園林規(guī)劃設計領域影響廣泛。

  拉茨的一重要作品是位于薩爾布呂肯市(Saarbruecken)的港口島公園(Buergpark Hafeninsel),在那里拉茨也是用生態(tài)的思想,對廢棄的材料進行再利用,處理這塊遭到重創(chuàng)而衰退的地區(qū)。1985至1989年間,在布呂肯市的薩爾(Saar)河畔,一處以前用作煤炭運輸碼頭的場地上,拉茨規(guī)劃建造了對當時德國城市公園普遍采用的風景式的園林形式的設計手法進行挑戰(zhàn)的公園──港口島公園(見彩頁)。公園建成后立即引起廣泛的爭議,一些人熱情洋溢地贊揚拉茨對當代新園林藝術形式所做出的探索和貢獻;另一些人則堅決反對,認為那是垃圾美學,認為公園在材料、形式及表現(xiàn)手法上都非常混亂。拉茨的思想清晰堅定,他反對用以前那種田園牧歌式的園林形式來描繪自然的設計思想,相反,他將注意力轉到了日常生活中自然的價值,認為自然是要改善日常生活,而不只是僅為改變一塊土地的貧瘠與荒涼。

拉茨 景觀 設計

  港口島公園面積約9hm2,接近市中心。二戰(zhàn)時期這里的煤炭運輸碼頭遭到了破壞,除了一些裝載設備保留了下來,碼頭幾乎變成一片廢墟瓦礫。直到一座高速公路橋計劃在附近穿過,港口島作為橋北端橋墩的落腳點,人們才將注意力轉到了這塊野草蔓生的地區(qū)。拉茨采取了對場地最小干預的設計方法。他考慮了碼頭廢墟、城市結構、基地上的植被等因素,首先對區(qū)域進行了“景觀結構設計”,目的是重建和保持區(qū)域特征,并且通過對港口環(huán)境的整治,再塑這里的歷史遺跡和工業(yè)的輝煌。

  在解釋自己的規(guī)劃意圖時,拉茨寫道:“在城市中心區(qū),將建立一種新的結構,它將重構破碎的城市片段,聯(lián)系它的各個部分,并且力求揭示被瓦礫所掩蓋的歷史,結果是城市開放空間的結構設計。”拉茨用廢墟中的碎石,在公園中構建了一個方格網(wǎng),作為公園的骨架。他認為這樣可喚起人們對十九世紀城市歷史面貌片段的回憶。這些方格網(wǎng)又把廢墟分割出一塊塊小花園,展現(xiàn)不同的景觀構成。

拉茨 景觀 設計

  原有碼頭上重要的遺跡均得到保留,工業(yè)的廢墟,如建筑、倉庫、高架鐵路等等都經過處理,得到很好地利用。公園同樣考慮了生態(tài)的因素,相當一部分建筑材料利用了戰(zhàn)爭中留下的碎石瓦礫,并成為花園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它們與各種植物交融在一起。園中的地表水被收集,通過一系列凈化處理后得到循環(huán)利用。新建的部分多以紅磚構筑,與原有瓦礫形成鮮明對比,具有很強的識別性。在這里,參觀者可以看到屬于過去的和現(xiàn)在的不同地段,純花園的景色和藝術構筑物巧妙地交織在一起。

  港口島公園獲得1989年德國風景園林學會獎。

編輯:yongqia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wǎng)”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wǎng),未經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wǎng)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麗江第一村:人杰地靈的清水古鎮(zhèn)

  清水古鎮(zhèn)又名清邑、清水驛、清邑街,位于麗江市永勝縣程海湖南岸的金沙江狹長的干熱河谷平地。從邊疆沃土拓荒之早,中原漢文化積淀之深;從人才開發(fā)之多及自然村落綿延之大等諸多方面評價,堪任"麗江第一村"。【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