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全面推進垃圾處理 讓綠色宜居名副其實
近年來,一場從源頭上讓垃圾減量、資源化和無害化的革命正在北京穩(wěn)步推進。方方面面的行動和舉措,都指向同一個目標:突破日益嚴重的垃圾“圍城”困境,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家園。
城市已被垃圾“七環(huán)”包圍
一直由政府主導在全市范圍推進垃圾分類,凸顯出北京“垃圾圍城”的嚴峻形勢。
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北京城市化的發(fā)展,北京的垃圾量持續(xù)快速上升,占據了城市周邊的大量土地,污染著土壤和地下水,甚至被人們形象地稱之為北京二至六環(huán)路以外的“七環(huán)”。據北京市政管委固廢處副處長鄧俊透露,2009年,北京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已達到了1.83萬噸,如果用載重2.5噸、車長7米的卡車來裝,所需車輛能把47.8千米的北京三環(huán)路停滿。他說:“過去垃圾里的包裝物很少,現在卻充斥各種各樣的包裝材料,長期采用的填埋方式已經不能適應;運送垃圾出城的距離原來也就十來公里,現在卻需運到50公里以外了。”而現有的垃圾填埋場已接近飽和,計劃新建的焚燒場,幾乎無一例外遭到周邊居民的反對。
其實,北京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垃圾分類”的城市,早在1957年10月,北京日報就曾報道過當時北京各城區(qū)推行垃圾分類收集和試點的情況??上В本┑睦诸悰]能堅持下來。幾十年過去,雖然分類垃圾桶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北京街頭,卻形同虛設,在一位環(huán)衛(wèi)工人看來,人們能把垃圾好好扔進垃圾桶里、沒拋撒在桶外就不錯了。
圍城的垃圾迫使社會各方再次把目光投向垃圾分類,2009年4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在全國各省區(qū)市中率先就垃圾處理下發(fā)文件。這份文件吸取了以往垃圾分類雖“分類投放”卻沒有“分類運輸和處理”,導致先分后混、居民分類垃圾積極性受到打擊的教訓,提出要實現垃圾分類后的收集、運輸、貯存、處理等環(huán)節(jié)全部銜接的目標。北京財政用于垃圾的資金,也從過去主要投在運輸、填埋、焚燒等后端處理,轉向主要投入源頭減量和資源化處理。
居民小區(qū)垃圾分類要達標
3年前,“垃圾分類達標試點”的報道,出現在北京的大小媒體上。
參加首批試點的居民小區(qū)有600個,約占北京全市4000余個居民小區(qū)的15%。試點小區(qū)里的每戶居民,都可免費領到3個顏色各異的分類垃圾桶;小區(qū)里的分類垃圾大桶及建造垃圾轉運站的資金,也都由市政撥款。政府相關部門每年對試點小區(qū)進行達標考核,考核項目包括垃圾投放、收集、運輸、處理的全過程,具體到分類收集容器、車輛、貯存房、廢品回收點的配置數量,運輸、分揀、末端處理的單位及其責任人、設施設備等,都要一一驗收。
配合達標試點,北京大范圍展開了垃圾分類的知識普及和宣傳活動:向居民發(fā)放了上百萬冊圖文并茂的垃圾分類宣傳讀本;組織幾十批居民到垃圾分類處理場和資源回收再利用企業(yè)參觀;開展“周四垃圾減量日”和每個月最后一個星期六的“再生資源回收日”活動;在全市提倡盡量不用一次性用品、紙張雙面寫、外出就餐適量點餐、不買過度包裝的商品、自帶環(huán)保購物袋等。
在一些新建的大型小區(qū)里,則引進外地來京廢品收購人員,給他們提供地下室居住,對他們進行培訓,安排回收站點,由他們包下整個社區(qū)的垃圾分類和回收。
2011年,北京擴大了垃圾分類達標試點,新增1200個居民小區(qū)、1200個行政村和50個鄉(xiāng)鎮(zhèn)。今年,試點小區(qū)再增600個,至此已有超過一半的居民小區(qū)加入到了垃圾分類達標試點的行列。學校、機關、餐飲街、農村也開展了生活垃圾“零廢棄”管理試點宣傳活動,
推進垃圾分類的舉措立見成效。2008年以前的10年,北京生活垃圾總量以每年8%的速度增長。而從2009年開始,連續(xù)3年下降,2010年比2009年平均每天下降了900噸,2011年又比2010年下降了1%。北京已提出,到2015年,全市80%的居住小區(qū)都要實現垃圾分類達標,農村地區(qū)的垃圾分類也要實現規(guī)范化。
全面推進垃圾零填埋
和我國大多數城市一樣,從古至今,北京的垃圾處理一直主要采取填埋的方法,垃圾雖然從城里人的眼前消失了,卻只是從城里搬運到了城外。2009年4月,北京在建城3000多年的歷史上,第一次宣布要“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同時還提出了實現這個目標的時間表:城區(qū)是2012年,全市范圍是2015年。
根據最新統計數據,北京的常住人口已達2018.6萬人,瞬間人口曾超過3000萬。在如此龐大的人口壓力下,怎樣在短短五六年間實現全市范圍原生垃圾零填埋?北京的做法是多管齊下,多方位綜合應對,讓垃圾在減量的基礎上變廢為寶。
在北京的西北和東部,修建了兩個采用生化技術處理垃圾的餐廚垃圾處理站,其中已投入運營的“高安屯”處理站,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餐廚垃圾處理站,餐廚垃圾運來后,倒入密閉的料倉里加入微生物菌劑并加溫發(fā)酵,就會變成優(yōu)質的有機肥料。另一個即將落成的“西二旗”處理站,屋頂有草坪,周圍綠樹環(huán)繞,從外觀上很難看出它與垃圾有關系。
垃圾焚燒也是北京實現“零填埋”的重要舉措之一。按照2009年的規(guī)劃,2012、2015年全市垃圾焚燒比例要分別達到20%和40%。但垃圾焚燒廠的選址非常困難,無論選在哪里,周圍居民都強烈抵制,原來規(guī)劃“十一五”期間完成4家垃圾焚燒廠的建設,最后只有1家建成。但北京市沒有放棄建設垃圾焚燒廠的努力,通過市政相關負責人和居民對話、邀請居民代表參加政府的考察團出國考察垃圾焚燒等多種溝通方式,讓居民了解垃圾焚燒完全可以做到無毒無害。北京垃圾焚燒廠的建設雖然放緩了腳步,還將繼續(xù)往前推進。
“垃圾處理是一場生活的革命!”盡管北京完全突破垃圾圍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通過政府和民眾的共同努力,垃圾這種幾十年來放錯地方的寶貴資源,將會回到正確的歸宿,還人們潔凈健康的生活環(huán)境。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中國城市化質量評估報告》出爐
記者從中國國際城市化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委員會獲悉,由該研究委員會和綜合開發(fā)研究院(中國【詳細】
特色小鎮(zhèn)建設:三大問題及應對之策
自2016年國家發(fā)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等部門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特色小鎮(zhèn)培育工作以來,形勢喜人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錯誤的苗頭和認識偏差,這需要我們及時理清和調整。當前,我國特色小鎮(zhèn)發(fā)展存在三大問題:以招商引【詳細】
徐林:城市化是中國未來最重要結構性改革
按照維基百科的定義,城市化是隨著經濟發(fā)展水平不斷提高,產業(yè)結構不斷升級過程中是農業(yè)勞動力像非農產業(yè)轉移就業(yè)、農村人口向城市地區(qū)集聚居住,以及整個社會不斷適應這一變化的過程。我特別關注后面這句話,"整個社會不斷適應這一變化的過程"。【詳細】
中國城市化過程中的階級分析
城市化就是從以農村為主的社會,向以城市為主的社會轉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社會的各階層不斷重組、分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