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中部塌陷之下的復興渴望
喜歡以“大”自稱的武漢,因歷史及自然條件繪就了其在中國版圖中的特殊地位,特別是在近代,清末、民國,直到1949年后的改革開放以前,它的位置一直顯得重要、突出。但后來,“大武漢”就如同“中部塌陷”的一個縮影,在全國的地位不如從前,盡管“大”,但仍難抗地位的下降。如今,武漢發(fā)出了“復興”的呼聲,它要努力成為國家中心城市……
“大武漢”
關于武漢的“大”的信息,一下飛機,便撲面而來。在從位于武漢北部的黃陂區(qū)的天河機場開往主市區(qū)的機場大巴上,車載電視不停地在講“大武漢”、“大武漢”……“大江,大湖,大武漢”。
出租車上,記者問司機:“武漢怎么樣?”
“武漢?”司機覺得這個問題比較奇怪,但接著,他又十分堅定地蹦出“大撒!”“大”字,是本地方言中特有的第二聲,而非普通話中該有的第四聲;“撒”,則是武漢人習慣用到的語氣助詞,其作用和地位大概相當于昆明人經(jīng)常用到的“噶”。
“什么大?哪里大?”
“區(qū)域大,面積大。” 大仍然是第二聲,但語氣中則多了一些不以為意。顯然,在他看來,這么明顯的特征,誰看不出來,還需要問?
被問到的幾乎所有出租車司機,差不多都會給出這條答案。正因為他們的工作就是每天穿梭在這個城市的大街小巷,用車輪丈量這一方水土。大,是他們對這座城市所持有的共識。
說武漢“大”的,當然不僅僅只有出租車司機群體。
著名樂評人李皖生于江蘇徐州,1989年于復旦大學新聞系畢業(yè)后,在武漢工作,至今已有20多年。他對這個城市的態(tài)度經(jīng)歷了從“特別不喜歡簡直是厭惡”到“特別喜歡”的轉變,他說武漢給他的第一印象就是“大”。
在中國,真正能在城市名前面加一個“大”字的,恐怕只有上海和武漢,“我來武漢的第一印象是武漢比上海還要大。”李皖回憶說,“我去過一些省會城市,然后拿其中很多同武漢相比,就覺得好多都像是小城市,而武漢才是個大城市。”
李皖眼中的武漢之大,一個是地域層面的大,“在地域上,能夠跟武漢相比的大城市,在我看來,只有北京和上海,包括重慶(指主城區(qū))都沒有武漢大。我原來上班,在路上花去的時間經(jīng)常是三四個小時當然,其中也有交通的問題,當時的快速交通太少。我下班回家,就經(jīng)常沒有車子,要打車,打車的費用是四五十塊錢,可能在一般的城市,就會覺得很驚訝:怎么要打那么長(路程)的車呢?”
市民文化、城市格局這些城市精神氣質層面的大,是李皖所體會到的另一個武漢之大。由于歷史及地理位置等原因,造就了武漢具有非常大的包容性,無論文化或是飲食,全國各地的、三教九流的,在這里都不難找到。
“這個城市的格局,或者說氣勢、氣魄,在我看來,放到全世界范圍,都是罕見的:中國最長的河流(長江)和這條河上最長的支流(漢江)在此匯聚,把這座城市切割成為"三鎮(zhèn)"也就是兩條江從城區(qū)穿過。你從空中,或是到江邊去看這座城市的格局,是非常壯觀的。”除開有大江,武漢還有一百多個湖,其中的東湖,是中國最大的城中湖,為杭州西湖的6倍大,李皖自認作為一個外地人,到武漢來后,就被這種“江湖”的城市格局“給嚇一跳”。
武漢的城市格局使得李皖“非常驚嘆”,他認識的一些外國朋友也是如此:“我所接觸到的一些老外,幾乎都會對武漢的這種格局驚訝得不得了當然,你也可以說他們是少見多怪,畢竟對中國了解有限。他們會拿武漢同倫敦相比,同曼徹斯特相比,會覺得武漢跟倫敦是一樣的城市。他們就驚訝于,這里居然有那么大的城,還有那么大的湖、那么大的河。”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著眼“新”的特質抓好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
城鎮(zhèn)化是現(xiàn)代化的必由之路,以人為核心推進新型城鎮(zhèn)化,是實現(xiàn)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富民強省的必然選擇。我們要加大對新型城鎮(zhèn)化的理論研究力度,著眼【詳細】
岳陽:將建成“一核四片區(qū)”現(xiàn)代都市
近日,《岳陽市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綱要》首次公開發(fā)布,這是岳陽搶抓機遇、加快建設“一極三宜”江湖名城的第一個五年規(guī)劃。未來五年,岳陽這座城市將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如何彰顯城市魅力【詳細】
青海西寧發(fā)展生態(tài)山水城市格局
近日,西寧市政府對外表示,在城市發(fā)展中,西寧市將堅持區(qū)域協(xié)同、城鄉(xiāng)一體,統(tǒng)籌空間、功能、基礎設施等要素布局,著力優(yōu)化提升城市形態(tài)、城市功能和城市管理,推進城市轉型升級。【詳細】
北京打造"一主一副兩軸多點"城市空間格局
北京市規(guī)劃委員會副主任王飛近日表示,將對城市空間和功能結構進行優(yōu)化重組,形成“一主、一副、兩軸、多點”的城鎮(zhèn)空間結構,對接京津冀區(qū)域協(xié)同發(fā)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