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談中國與歐洲古典建筑和園林

2013-04-03 15:12:28    作者:余秋雨     來源:     瀏覽次數:

  他的話使我想起一件往事。五年前,一批臺灣藝術家首次來上海,坐在出租汽車上看到街道兩邊已經很少見到老式的石庫門房子,便言詞激烈,沒想到那位出租汽車司機把車停了下來,一定要與他們辯論。他的主要論點是:你們?yōu)榱宋幕瘏⒂^,逼迫上海人再住那種沒有衛(wèi)生設備和煤氣管道的房子,于心何忍但是無論如何,女建筑學家的基本意思是正確的。后來她與我們,包括她的丈夫,達成了一些共識,譬如:既具備現代功能、又體現歷史風范的經濟型民用住房,不必單個設計,而應該提供一系列范本,供自由選擇和成批生產;中國建筑業(yè)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城市的整體布局,應該從過去那種非專業(yè)化的長官意志決定,轉移到專家委員會的裁判上來;中國建筑業(yè)的全面興盛,一定是在擁有了足夠新型國際性建筑人才之后,因為只有他們才能從宏觀范圍內捕捉民族傳統信號,與現代需求的嫁接。

  這些共識,主要是從建筑學家的角度來考慮的,但建筑的事關及全民,因此必須獲得法律的幫助,就像歐洲很多國家那樣。在那些國家,拆了不該拆的房,蓋了不合適的樓,都要受到法律懲處。

  當然,比法律更為普遍需要的是教育。在歐洲,即便是在山鄉(xiāng)農村,我們也會驚嘆他們的整體審美水平,這便是幾百年教育的結果,而這種教育大多不是發(fā)生在課堂。一個人不喜歡某種繪畫可以不進美術館,不喜歡某種音樂可以不進音樂廳,而建筑則是一種強制性的審美,一旦出現,誰的眼睛也躲不了,必須年年看、天天看。這對很多市民來說構成一種積極或消極的審美適應,對于青年學生來說則構成一種順向或逆向的審美教育。結果,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審美水平漸漸水漲船高,或漸漸不可收拾。

  由此可知,建筑的事情確實不能像那位經濟學家主張的那樣急功近利。急功近利最容易阻礙人們的審美覺悟,以后覺悟了想彌補又總是為時已晚。奇怪的是我們每次在后悔不迭的同時總在進行著讓明天后悔的事,循環(huán)往復形成怪圈。

  對我們周圍的很多人來說,什么是建筑建筑就是由水泥澆鑄的后悔。

  建筑的這個定義也許可以進入《魔鬼辭典》。那就讓它在那里呆著吧,我們要抽出手來去阻止那種循環(huán),破解那種怪圈。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