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shù)國內(nèi)城市規(guī)劃那些事(圖)

2013-04-07 08:29:30         來源:法治周末     瀏覽次數(shù):

  “奇跡”是這樣產(chǎn)生的:當司機想要由西向南上二環(huán)時,本來只需要向右90度轉彎即可,但這對普通車輛是禁行的,因此必須盤橋,總共繞橋3圈,轉兩個360度和3個270度,才能完成。這一轉向的行車軌跡從天空俯視,像一個巨大的中國結,也與中國聯(lián)通的LOGO驚人的相似。

  北方工業(yè)大學教授馬潤津曾說,像西直門立交橋一樣,北京多種多樣的立交橋雖然美化了首都,卻讓北京的司機不知所措。

  “這取決于你的膽量”

  高群畫站在人行橫道旁邊已經(jīng)有十幾分鐘了,始終找不到機會穿行到三車道對面的中間隔離帶。

  如果從剛才下來的公交車站繞路到前面的十字路口,過了馬路再折返回來,雖然多走一公里路,但現(xiàn)在應該也到馬路對面了,最安全的方法卻是最麻煩的。

  道路設計者似乎預見到了這個麻煩,于是,在長得一眼望不到頭的雙向六車道京密路上,開了這么個小小的口子,設了人行橫道——坐車到此要向西南方向去的行人,不需要再繞到東北方向去過馬路,再折回西南。

  設計者開的這個方便之門卻常常遭到行人的咒罵——這個人行橫道沒有設置紅綠燈。于是人們常常看見這樣的場景:在車流量大的京密路上,要過馬路的行人和飛馳而過的汽車搶時間。

  這是高群畫上班的必經(jīng)之路,她形容自己每過一回就像成功進行了一次大冒險,單位里許多每天必經(jīng)過這里的同事們熱烈討論過過這個路口需要的時間,結論是:“這將取決于你的膽量。”

  雖然有著非常醒目的人行橫道標識,雖然人行道的某一側常常站滿了等待過馬路的行人,高群畫發(fā)現(xiàn),幾乎從來沒有哪輛疾馳而過的汽車到了這里會主動減速,要想迅速穿過,除了要有足夠的眼力、相對精準的計算能力外,還要有跟車拼搶時間的勇氣——如果一定要等到3個車道都沒有車時才過,可能半個小時也過不去。

  行人比較滿意的是京密路嚴重堵車的時候過這個路口,完全沒有壓力,另外一種幸運的情況是碰到一個膽子大的同路人,這樣的人會瞅準時機迅速穿行,跟著跑肯定是沒問題的,因為多數(shù)的車輛碰上這樣不惜命的,還是會減速。

  高群畫最害怕的是晚上過這里,車流不減少,燈光刺眼影響距離判斷,行人稀少不能從眾,膽子太小的人在路邊灰塵吃飽,路難過得了。

  “現(xiàn)在都批評說‘中國式過馬路’,不守規(guī)則,我倒希望有些地方真有規(guī)則可守!在車流密集的路口開設人行橫道,卻沒有紅綠燈,車從來不肯讓人。不能理解設計者怎么想的。”高群畫說。

  “每天像是織毛衣”

  每天開車走三環(huán)路上班,路過雙井橋時,徐健(化名)都有要罵人的沖動,這里在高峰期常常堵得一塌糊涂。

  跟徐健一樣,許多北京的司機很容易便發(fā)現(xiàn)這里堵車的原因:東三環(huán)主路,雙井橋北,進出三環(huán)的出入口相隔不足150米,中間還設了一個公交車站,十幾路公交車途經(jīng)此站。

  于是,此處常??梢钥吹竭@樣的場景:進主路的車使勁往里避,出主路的車拼命往外擠,而浩浩蕩蕩的公交車隊伍排起長龍,摻雜其間,費勁地騰挪著進出站……

  “這種完全沒有常識的設計,搞得這里經(jīng)常堵得水泄不通,有時候整個東三環(huán)路全部都給堵死!”徐健感覺每次走這里都像是進入一個混亂的戰(zhàn)場,各種車輛一通混戰(zhàn),然后殺出一條血路來。

  經(jīng)常在雙井橋北站候車的一位乘客對記者說,這個站集中了十幾路的公交車,要去很多地方確實很方便,但是早晚高峰期的時候實在著急,常??粗贿h處自己等的公交車半天進不來站,好不容易上了車,這公交又半天擠不出站,感覺一片混亂。

  “為什么要在短短的一百多米路段內(nèi)同時實現(xiàn)進主路、出主路、數(shù)輛公交車上下客、進出站如此多的功能呢?”他表示不解。

  面臨同樣指責的還有三元東橋。一名出租車司機告訴記者,這里堵車幾乎不分時間,因為道路設計本來就是添堵:輔路進主路,主路出輔路,主路上機場高速去四環(huán)共用一個出口,三股車流交匯在一起。“每天就像織毛衣,想不堵都難。”

  在京城,遭到類似抱怨的道路設計當然還有很多,例如南五環(huán)西紅門橋西向東,想右轉南下需要走左(北)側出口,左轉北上需要走右(南)側出口,如果司機沒有看清標識并提前足夠多的時間并到出口那側車道,多走一些冤枉路繞行幾乎是必然的。

  “我們經(jīng)常會說司機或者行人違反交通規(guī)則,指責這種行為,可是有時候,道路的設計或者所謂的規(guī)則合理嗎,人性化嗎?守在一個劃有白線、沒有紅綠燈的路口,不爭不搶地等候,可能等一天也過不去呢。”高群畫對記者說。

  誰是罪魁禍首?

  去年10月,網(wǎng)友“這個絕對有意思”發(fā)微博稱,“‘中國式過馬路’,就是湊夠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紅綠燈無關”。當天這條微博被近10萬名網(wǎng)友轉發(fā)。“中國式過馬路”迅速成為網(wǎng)絡搜索高頻詞匯,并引發(fā)國內(nèi)外媒體的高度關注。

  一時間,一度出現(xiàn)輿論一邊倒的局面。中國民眾的交通安全素養(yǎng)以及道德問題一再遭到詬病。

  “中國式交通尷尬”涉及的方方面面,如“中國式開車”、“中國式治堵”、“中國式造城”也都成了被吐槽對象。

  但誰才是造成“中國式交通尷尬”的罪魁禍首?

  有關專家認為,顯然,板磚不能一味拍在行人身上,也不能一味拍在日益蠶食城市的汽車身上。城市管理者應該從城市規(guī)劃本身找找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副教授張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式過馬路”涉及到的交通燈設計,“中國式開車”涉及到的道路設計及“中國式接孩子”中公共設施的缺失,從規(guī)劃技術角度出發(fā)來看,屬于科學性尚不細致、不周到。

  中國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交通所高級工程師張國華認為,不少城市在交通規(guī)劃和管理的精細化及服務“人性化”方面亟待增強。

  如何來規(guī)劃一個可實際運行的、有活力的城市——不管有沒有汽車,這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其他城市的命題。

  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專家表示,城市規(guī)劃不應該簡單化,城市就像生命科學一樣也是一種有序復雜問題,城市規(guī)劃應該一方面創(chuàng)建錯綜復雜、各種用途經(jīng)緯交錯的布局,另一方面又能提供良好的交通系統(tǒng)。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wǎng)”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nèi)容,版權歸屬本網(wǎng),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