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推進綠地、林地、濕地“三地”融合造綠
在上海乘車,無論什么路,目之所及,一定有綠。這座每平方公里聚集人口3702人、寸土寸金的城市,以令人驚嘆的魄力,想盡一切辦法造綠。
上海的造綠,清晰地呈現(xiàn)“三地”融合發(fā)展的特點。“三地”即綠地、林地、濕地。
1949年,上海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只有0.158平方米,上世紀90年代初增加到人均1平方米。但上海人自此開始大跨步造綠,經過近20年的不懈努力,如今,上海全市已建成綠地達3.4萬公頃,林地面積約10萬公頃,濕地約32萬公頃,人均綠地達13.29平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12.58%。
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的巨變讓上海人十分自豪。他們形象地將這一變化比喻為“由‘一雙鞋’到‘一張報’再到‘一間房’”。
我們來看上海人造綠的大氣魄、大手筆:
綠地建設:成片增綠,保持年均新增500萬公頃綠地,城市公園已多達157個;見縫插綠,堅持道路綠化與道路建設同步,綠化率達到99.7%,積極推進屋頂綠化、垂直綠化、沿口綠化、棚架綠化等立體綠化,截至去年年底,上海全市屋頂綠化總面積達145萬平方米;社會建綠,在審批建設環(huán)節(jié),政府嚴格執(zhí)行新建居住區(qū)綠化配套比例,近年新建居住區(qū)平均綠地率達到40%。
林地建設:因地制宜拓展生態(tài)濕地,在黃浦江、蘇州河等主要河道兩側和主要水源地周邊,建成15萬畝護堤護岸林和水源涵養(yǎng)林,建成6萬畝沿海防護林,建成通道防護林30.4萬畝;強化林地保護利用,實施林地撫育改造,共撫育林地16.3萬畝;啟動郊野公園建設,已選取5個郊野公園作為近期建設試點,總面積約103平方公里,未來,上海郊區(qū)將布局建設21處郊野公園,總面積400平方公里。
濕地建設:拓展保護網絡,在長江口濕地保護的重點、敏感和脆弱區(qū)域,分別建立了兩處國際重要濕地、4個自然保護區(qū)、一處國家濕地公園、兩個禁獵區(qū),對于不適宜劃建自然保護區(qū)的敏感區(qū)域,建立了4個國家級森林公園;開展生態(tài)修復,在國內最早提出濕地修復與保護理念并開展生態(tài)修復實踐,成功完成上海西郊淀山湖濕地修復工程;加強資源調查監(jiān)管,開展?jié)竦刭Y源調查監(jiān)測、疫源疫病監(jiān)測等專項調查,組織開展“候鳥保護專項行動”、“飛鷹專項行動”等一系列整治活動。
縱觀上海造綠過程,通過頂層設計及制度建設夯實基礎,以規(guī)劃引領、法規(guī)保障、加大投入、服務民生、全民盡責、創(chuàng)新管理全方位推進全城造綠的特點凸顯無遺。
上海市有關部門負責人透露,根據(jù)規(guī)劃,2015年上海市域森林覆蓋率要達到15%,2020年力爭達到18%。而僅今年一年,全市綠化建設將投入資金超過40億元。
上海人沒有滿足于現(xiàn)狀,如今,他們正著眼于打造綠色生態(tài)系統(tǒng)升級版,全力建設“多層次、成網絡、功能復合”的綠色生態(tài)網絡,實現(xiàn)布局更加均衡、結構更加合理、發(fā)展更加協(xié)調、管養(yǎng)更加精細,利用更加綜合。
被綠色圍裹的大上海,必將更加美麗、更富魅力!
編輯:zhufei
相關閱讀
趙泰東:韓國江陵市鏡浦濕地修復計劃和現(xiàn)狀
從20世紀60年代,鏡浦濕地進行了大范圍的農耕地開墾,居民對鏡浦湖進行了圍湖造田,湖水面積也越來越小。隨著世界上對于濕地修復的重視,在鏡浦濕地也開始進行了修復的進程【詳細】
安徽5年新增濕地17萬公頃
記者從近日召開的加強安徽省濕地保護地體系管理有效性項目(GEF項目)終期評估會上獲悉,自2013年12月以來,安徽新增濕地面積17.53萬多公頃,濕地總面積達104.18萬公頃,占省國土面積的7.47%。【詳細】
云南省第一個以濕地命名的保護區(qū)
高原出平湖,難能可貴,于是人們習慣性地把這些大湖大河稱為“海”。知名的麗江拉市海,不是海卻有比海景還要美的海景。【詳細】
海口:濕地入城美如畫
近年來,??谑杏蒙鷳B(tài)修復的方法對山水林田湖草進行一體化生態(tài)修復。截至目前,海口市共消除黑臭水體面積逾720萬平方米,建成區(qū)32條水體中31條告別黑臭。據(jù)介紹,??谏鷳B(tài)修復帶動濕地入城,不僅改善水體水質,增強生態(tài)自我【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