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不可忽略的民俗文化新空間

2013-07-09 08:35:00         來源:互聯(lián)網     瀏覽次數:

  節(jié)日民俗活動,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種是歷代傳承至今的傳統(tǒng)年節(jié)民俗,如春節(jié)逛廟會,上元節(jié)鬧花燈,清明節(jié)踏青、插柳,端午觀看賽龍舟、吃粽子,中秋節(jié)賞月、吃月餅,重陽節(jié)登高、賞菊。另一種則是隨著城市居民對具有文化內涵的空間需求越來越多,應運而生的一些符合民族特點、具有時代特征的新節(jié)慶。

  公園也因此成了一種新的民俗文化空間。

  公園之所以能形成新的民俗文化空間、成為新的民俗活動聚集地,不僅因為策劃者發(fā)起的活動主題與傳統(tǒng)節(jié)日呼應,還因為巨大的游客量,顯示出由民眾集體創(chuàng)造的民俗文化空間的吸引力。

  尤其是北京的歷史名園,更聚人氣,是重要的民俗活動聚集地。像今日的玉淵潭公園,原稱釣魚臺,從遼代開始,就是民俗活動的理想去處。到了明代,甚至形成了重陽時節(jié)到釣魚臺登高的風俗。雖然京城四郊均有登高習俗,然而“登高,吃烤肉、飲白酒助興者,以西郊釣魚臺之游人為盛”。釣魚臺的登高活動除燒烤飲酒、彈唱、跑馬外,西南部的文武會,如五虎棒、秧歌等,也會在土山上演唱,演完后祭神。

  這種風俗,演變至今,雖然不可能一直保留吃烤肉、飲白酒的郊游娛樂形式,但卻形成了每年可供游人踏青賞櫻的玉淵潭櫻花節(jié),以及每日清晨有組織、有規(guī)模的合唱團體。這些常年活動的草根群體更新了民俗文化活動的形式,滿足了都市人的情感交流與社會交往的需求。

  由此,筆者想到,節(jié)日民俗要想在現代生活中發(fā)揮積極作用,除了要保持優(yōu)秀傳統(tǒng),更要適應都市生活特色,充分重視公園——這個民俗文化的新空間。

  數據顯示,2004至2006年,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下屬各公園均出現草根組織數量、人數明顯增長的趨勢。在舉辦公園節(jié)慶活動時,廣泛吸納民間活動群體,有利於增加節(jié)日的民俗氣氛和百姓的認同感。如近幾年頤和園舉辦的宮廷廟會,就新推出了中州大鼓,每到春節(jié),就在頤和園北宮門外奏響,迎接南來北往的游客﹔而園內在松堂景區(qū)也設置了雜技、宮廷舞、宮廷戲法表演等多項活動,為節(jié)日里的北京增添了一道集“清味、京味、南味、年味”為一體的文化盛宴。

  另一方面,公園在現代城市中扮演著信息交換平臺的角色,發(fā)揮著傳播文化、改善生態(tài)、大眾休閑等作用。而這恰與傳統(tǒng)民俗文化空間的休息、娛樂、教育、運動、文化等功能相近,滿足了市民放松自我、享受自然、接受教育、聚會交際、強身健體等多方面的需要。

  如果說歷史上的坊間、胡同和院落,曾是孕育傳統(tǒng)節(jié)日民俗的重要公共空間,那麼在現代化的城市空間和功能布局中,遍布城市各個角落的公園則順理成章地成為民俗文化的新空間,不容忽視。

  比如,在北京,特別是歷史名園,經過百年的積淀,已經成為北京歷史文化、傳統(tǒng)風貌、民族特色的物質載體,傳遞著北京不同歷史時期山水格局、人文特色的真實信息,歷史名園所具備的歷史性和文化性,正是民俗文化傳承的核心部分。如何將名園的歷史文化與城市的現代生活有機結合,充分利用公園這一文化空間,傳承和發(fā)揚民俗文化,是一個有意義的課題。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日本栗林公園 承襲唐風漢俗

  蘇州是園林的大觀園,各式各樣的園林寄寓了無數王公貴族或風雅人士的夢想;日本承襲了中國唐風漢俗,對庭園的經營也不遑多讓,歷代藩主、將軍甚或天皇,無不精心設計優(yōu)雅的庭園,既可休閑又能附庸風雅。此次廣島四國之旅,幸【詳細】

航拍沙巴最美酒店,俯瞰東姑阿都拉曼公園

  由于香格里拉離沙巴國際機場特別近,所以經常會有飛機飛過,沒有經過申請是不能私自航拍的。【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