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遷移”,城市空間的藝術冥想

2013-10-17 08:59:13    作者:韓曉晶 翟志鵬 攝影 姚文生     來源:天津網     瀏覽次數:

    走進古樸典雅的北塘古鎮(zhèn),有一個獨特的展覽深深地吸引著游客,這就是首次在國內展出的“微遷移——公共藝術對話展”,本次展覽共展出了目前國內一批先鋒公共藝術家制作的30余組藝術品。此次展覽是“藝術北塘”系列活動之一,由本市濱海新區(qū)區(qū)委宣傳部、濱海新區(qū)文化廣播電視局等主辦,濱海新區(qū)先鋒文化傳媒投資有限公司等承辦。

  且不論何為“微遷移”、何為“公共藝術對話”,只要在這里走上一遭,你就會驚嘆,布置在古色古香的小街、門廊、河沿、甬道、城墻之中時尚前衛(wèi)的作品,竟然與這里的環(huán)境和諧共生、相得益彰。你絲毫不會覺得眼前的景物突兀,而恰恰是在這樣一個傳統(tǒng)的環(huán)境里,每一件充滿濃厚現代氣息的展品都仿佛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力。也正是在這樣一步一景的品讀中,讓人逐漸領悟了“微遷移”的奧妙和藝術魅力。

  何為“微遷移”

  順著小街游走,不經意間總是帶給人強烈的驚喜。在一排“古老”的商鋪前,橫臥著一條用竹節(jié)編成的20多米長的“游龍”,彎彎曲曲的“游龍”鉆進小巷深處,瞬間,游客的腳步和思緒也同它一樣,向小巷的盡頭飄移。柳暗花明,鉆出小巷是一片開闊的空地,在這里有兩輛獨特的“車”。一輛是“箱車”,外形是時尚的LV皮箱,內部卻是擁有方向盤和發(fā)動機可以開走的車;另一輛是“瓷車”,內里是一輛別克概念車,而車身是按中國古代制瓷的方式設計的畫面,荷花、碧浪、瑞獸……鮮艷的顏色令人驚艷,濃濃的藝術氣息在古與今、傳統(tǒng)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中游走、穿越、激蕩。

  走進小巷深處,一扇朱紅色的古門虛掩,一串火紅的“蘋果”從門縫里擠出,這累累碩果仿佛在訴說著這座古屋的“喜悅”,這組小小的景致也讓游客深深地感受到收獲的喜悅。兩扇朱紅色的窗戶敞開來,游客向屋里望去,一條舊舊的板凳斜倚在墻角,板凳上系滿了黃色的線,一直延伸到屋頂,像一組黃色的光束伸向天空,地上還有一束微弱的燭光。這扇開啟的窗仿佛將游客帶回了兒童時代,坐在板凳上,望著天空發(fā)呆、幻想……有多少記憶、夢想在瞬間被喚醒。

  30多組作品尚未看完,記者就急切地向策展人,也是“微遷移”概念的創(chuàng)造者——中央美術學院教師吳秋龑交流其中的內涵。吳秋龑說:“‘微遷移’這個概念,是我這次來北塘布展時產生的。就‘微’字而言,體現在兩個層次。一是很多展品我們之前在博覽會上展出過,但公共藝術空間是針對現場環(huán)境來做的,我們會根據北塘古鎮(zhèn)的特點,重新打造展品與空間的關聯(lián),要充分利用公共空間的每一個細微之處,使每一個角落都能產生藝術語言,于細微處見精神;二是我們要讓大家感覺到藝術品不僅僅是在博物館里才能欣賞,應當讓大眾在公共空間慢慢發(fā)現、體味,最好是能在生活中處處帶給參觀者潤物細無聲般美的體驗。所謂的‘遷移’,既是物理空間的遷移,也是精神世界的遷移,游客在游覽中,會根據作品產生思緒、情感以及關于美的感受的遷移。”

編輯:zhimin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藝術介入城市空間需優(yōu)先提升審美水準

  近年來,雕塑以藝術展、藝術節(jié)和主題公園的形式介入公共環(huán)境,并從一線城市逐漸過渡到二、三線城市,這是中國城市化發(fā)展進程中的必然現象。早期的城市雕塑對一個城市的文化建設來說,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自20世紀80【詳細】

辦公室設計裝修的微型城市空間打造

  東京有明地區(qū)設立新的優(yōu)衣庫國際總部和旗艦創(chuàng)意工作室。該項目的辦公室設計裝修于2017年1月,共占地4.5英畝,為優(yōu)衣庫的全球員工和國際同事提供足夠的辦公空間。設計師為了打造微型城市的概念,展示民主辦公空間,他們【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