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迪華:我們需要有故事的城市

2014-01-22 09:07:21    作者:田樂 涂先明 李舒雅     來源:景觀中國     瀏覽次數(shù):

  城市社區(qū)交往設施包括哪些具體的方面呢?

  李:配套設施很重要的是戶外的活動設施,而且這些活動設施很重要的一點是能夠讓人停留下來。比如說小區(qū)里的座椅,應該是夏天不會覺得發(fā)燙、冬天不會覺得冰冷的木質椅子。但事實上很多居住小區(qū)、公園中的椅子都是冰冷的水泥、石頭。此外,一定要安全,小區(qū)里面的植物、水體、戶外家具都不能是為了觀賞,一定要讓人們能夠親近、交流。一定要有社區(qū)教育,通過各種各樣的培訓班、講座、活動,讓居民經(jīng)常有機會聚集到一起。

  今天城市非常重視綠地建設,卻不重視人的活動空間建設。每個居住小區(qū),都在耗費巨大的力量建設維護小區(qū)里的綠地,但是多數(shù)綠地只是讓人看,卻不讓人使用。今天人們已經(jīng)認為在居住小區(qū)里面建盡可能多的綠地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但是小孩沒有一個健康玩耍的地方,老人走累了沒有舒適的座椅停下來歇會兒,卻都沒有人在意。

  一個“有故事的城市”的關鍵是什么?

  李:交流可分為兩種,一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二是人與環(huán)境的交流。在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中,首先人需要歸屬感,在熟悉的環(huán)境中容易獲得認同。但人又不滿足于熟悉的環(huán)境,希望能看到新奇的、陌生的事物。人都有一種溯源的心理,去探索未知的習慣,小孩都會有一個階段,喜歡把“為什么”當成口頭禪。當人進入到一個新的環(huán)境中,為了了解它,他需要去接觸能夠講故事的人。那些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他們熟悉這個地方所有的故事,歷史的、空間的變革,這里的點點滴滴。通常長久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的人,同時也是那個地方的生活方式的見證者和保持者,他們是土地文化價值和鄉(xiāng)土文化的傳承者,他們總是能夠同時滿足人們對熟悉的和陌生的環(huán)境的好奇。

  在特定的空間,尤其在城市舊城區(qū)的更新改造中,在城中村的改造再建過程中,這類人的存在非常重要,他們能夠讓我們的城市永遠是“有故事的城市”。有學生調查北京胡同區(qū)的改造更新,我提議他們去和10~20位一直生活在胡同里的老人交流,問問他們是怎么理解胡同的。他們了解到,在南鑼鼓巷改造過程中,越來越多一直生活在胡同里的老人都搬遷走了,一位至今還留在那里的老人感慨道,“離開了我們這些老家伙,胡同還叫胡同嗎?!”學生聽后豁然開朗,北京胡同區(qū)的保護,留住原住民、保留胡同某些固有的生活方式才是本質。在城市中不僅要保留、建設越來越多的交往空間,還一定要有能夠講故事的人、能夠傳遞文化信息的人的存在。(田樂、涂先明、李舒雅采訪,李舒雅、涂先明整理)

  原文摘自《景觀設計學》2012,(05),總25期:58-59

編輯:zhimin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wǎng)”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wǎng),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