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打造滄浪文化品牌 構建生態(tài)旅游文化走廊
編者按:一曲《滄浪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在中國大地上傳唱了兩千多年(孔子聽到的稱《孺子歌》,屈原聽到的稱《漁父歌》)。由此引出的“滄浪”、“滄浪之水”、“滄浪洲”在哪里?滄浪文化源頭在哪里?幾千年來,這一直是學術界長期爭論的話題。丹江口市文化研究者王永國經過十幾年的實地勘察、考證后認定:“丹江口市是滄浪的源頭”、“丹江口是滄浪文化的發(fā)源地”。這一成果于今年4月24日在丹江口漢江國際大酒店舉行的中國·丹江口首屆滄浪文化研討會上獲得肯定,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滄浪文化的發(fā)源地在丹江口”。
滄浪源頭就在丹江口 湖北省社科院院長宋亞平
滄浪這個地方源頭到底在哪兒存在分歧,全國有7個地方在爭奪。不僅是大量的文獻資料,而且很多歷史悠久的圖片,都有力地佐證了滄浪源頭就在丹江口。過去滄浪之水更多的指自然之水,但是經過幾千年的不斷升華、不斷演進,它已由自然之水變成了人文之水。盡管先圣說“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但我們追求“清”而反對“濁”。激“濁”揚“清”已成為傳統(tǒng)主流文化的一種選擇,是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xiàn)。因此,對于滄浪文化的挖掘、繼承、弘揚,是我們當前非常重要的任務。
隨著社會的進步,精神文明對經濟社會發(fā)展所起的支撐作用日益凸顯。一個地方想要發(fā)展旅游業(yè),加快經濟建設,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想走得快、走得遠,是很艱難的。我們應該通過進一步挖掘、弘揚滄浪文化,提升干部群眾的精神文化層次,讓大家去追求更加美好的事物。
湖北省社科院承擔著社會科學研究的工作,丹江口在文化研究過程中,特別是在滄浪文化研究、爭取國家社會科學重點課題的申報過種中,如果有什么困難和問題,我們將堅定不移地給予支持,比如在爭取國家社會科學重點課題的申報過程中,我個人完全支持你們以湖北省社科院的名義來申報國家項目,需要掛名的我們可以掛名,需要我們實際參與的,我們可以派專家學者參與,我們也可以給你們一些經費支持。
滄浪文化體現(xiàn)核心價值觀 中國屈原學會副會長、教授黃震云
滄浪文化一直是我國的主流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尚書·禹貢》說:“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根據《史記》的記載和有關研究,滄浪之水是大禹疏通漢江入海時命名,至武都稱為漢水,至均州為滄浪之水,至江夏謂之夏水。滄浪就是滄浪文化的根本特質。滄浪文化的底色是綠色,清是其品質,具有美麗壯觀、激情豪放的形態(tài),可以承載一切,極無窮之妙。
滄浪之水將調入京城,成為京城文化的組成部分。我相信滄浪文化將通過京城這一新平臺得到更好發(fā)展。
滄浪文化和屈原文化相輔相成,屈原曾經到過漢北,滄浪文化同樣哺育了屈原文化,今天在丹江口市還有很多關于屈原的傳說和遺跡。滄浪之水不僅是生命之本源,也具有穿越時空的文化力量。孔子、孟子都曾講到滄浪孺子之歌,并將其融入儒家文化之中,因此,滄浪文化在歷史上對于中國文化的發(fā)展發(fā)揮過重要作用。滄浪之水超凡脫俗,清時高雅,濁時去污。毫無疑問,滄浪文化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滄浪文化和首都文化、環(huán)渤海文化直接交融,使滄浪文化更具活力。滄浪之水進京以后,滄浪文化的發(fā)展將步入快車道,滄浪文化必將成為我國優(yōu)秀的文化品牌。
丹江口滄浪洲是《漁父歌》發(fā)生地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民俗專家陳連山
《孺子歌》是楚國民間歌謠,文辭優(yōu)美,韻律協(xié)調,又被孟子記錄,并賦予很深刻的哲理。據現(xiàn)有史料,《孺子歌》首見于《孟子·離婁上》:“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次見于屈原《漁父》:“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不復與言。”兩首歌僅一字之差,所異之字意思還完全一致,顯然是同一首歌的不同異文。兩首歌的歌者,前者是孺子,就是兒童,后者是漁父,都是普通民眾。
從這首歌的歌詞可以推測它的最初流傳地區(qū),大致在楚國境內的滄浪水流域。上古時代交通不便,民眾日?;顒臃秶苄。静豢赡芰私馄渌貐^(qū)的河流名稱,他們的歌謠作品所用的大都是本地地名。這一點在《詩經·國風》中屢有表現(xiàn)。《孺子歌》和《漁父歌》唱的是滄浪之水,所以,它們應該是滄浪水流域的民歌。
滄浪水在哪里?古代學者有不同說法。按照《尚書·禹貢》的說法:“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于大別,南入于江。”漾水發(fā)源于陜西,東流之后稱為漢水,再東又名滄浪之水,然后吸收了發(fā)源于湖北京山縣的三澨水,繼續(xù)前行到達大別山,南流入長江。也就是說,滄浪之水是漢水的一段。究竟是哪一段?《水經》把漢水上游稱為沔水,此水“又東過鄖鄉(xiāng)縣南,又東北流,又屈東南,過武當縣東北……”鄖鄉(xiāng)縣,是晉朝以前地名,元代改名鄖縣。酈道元《水經注》在此句下有注云:“縣西北四十里,漢水中有洲,名滄浪洲……《地說》曰:水出荊山,東南流為滄浪之水,是近楚都。故《漁父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按照《水經》和酈道元的說法,滄浪水在鄖縣和丹江口一帶,而丹江口這一帶已經出現(xiàn)了滄浪洲的地名,且被認為是《漁父歌》的發(fā)生地,即所謂“漁父歌之,不違水地”。
編輯:lihaiyan
相關閱讀
《2017年中國生態(tài)環(huán)境狀況公報》發(fā)布
2017年是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中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年,也是全面實施《【詳細】
習近平全國生態(tài)環(huán)保大會講話引起熱烈反響
全國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大會5月18日~19日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fā)表重要講話。【詳細】
浙江慶元要建成江南一流生態(tài)旅游目的地
日前,浙江慶元縣發(fā)布實施《慶元縣推進農旅大融合促進鄉(xiāng)村旅游轉型升級發(fā)展三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旨在大力推進農業(yè)與旅游深度融合發(fā)展,積極轉變農業(yè)發(fā)展方式,促進鄉(xiāng)村旅游轉型升級發(fā)展,不斷豐富和完善我縣【詳細】
旅游經濟與生態(tài)環(huán)境協(xié)調發(fā)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jié)約資源和保護環(huán)境的基本國策,堅定走生產發(fā)展、生活富裕、生態(tài)良好的文明發(fā)展道路。根據這一精神,我們在發(fā)展旅游經濟時一定要堅持可持續(xù)【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