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楊世昌:品讀城市建筑藝術的締造與傳承
2014-09-16 09:29:39 來源:新華網 瀏覽次數:
城市建筑藝術的雕塑意義
談及建筑藝術,楊世昌獨鐘于雕塑。如果說建筑是城市之魂,那么雕塑則是城市之魄。楊世昌說,雕塑和建筑的完美統一,就像嵌于巴洛克建筑體上的精致浮雕,兩者相互掩映,勾勒出的是一種美輪美奐;而雕塑和城市的有機結合,則猶如“自由女神像”,其所表現的不僅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更是代表著一個城市的象征。
雕塑的意義不僅在于美化城市或用于紀念,其更為深遠的意義在于這種造型藝術所表達出的寓意和象征。 楊世昌介紹說,作為典型代表地區(qū)之一的哈爾濱中央大街巴洛克建筑群,每一棟建筑和建筑上的每一件雕塑,不僅僅只是一件藝術瑰寶,它所代表的是哈爾濱的城市名片,而反映出的則是哈爾濱的城市文化和城市象征。
1986年,按照哈爾濱市政府要求,楊世昌參與了對文革中遭到破壞的中央大街外文新華書店外樓體的“奴隸人像柱”的修復工作,按照照片重新塑造后的雕塑相較于原作更加完整,也更具建筑感。據了解,在從事雕塑創(chuàng)作和研究活動幾十年的藝術生涯中,楊世昌創(chuàng)作雕塑及城市雕塑作品百余件,其中《赫哲姑娘》、《冬網》在國家級美展中獲獎,有二十余件作品在省市美展中獲獎。雕塑作品《豐收》、《晨風》被選入《世界雕塑全集》,作品《光榮屬于祖國》輯入《中國新文藝大系》,作品《紅羅女》被選入《中國雕塑壁畫選集》。創(chuàng)作的城市雕塑、園林雕塑及建筑裝飾雕塑“騰飛”、“舞”、“銅馬車—老街余韻”、“中國古代經邊方略”、“放飛和平”、“春水大典”、“夏日牧歌”、“祭山”、“秋山圍獵”等一百多件分別樹立在許多城市公園和廣場。
楊世昌告訴記者,哈市政府在城市的建設及規(guī)劃過程當中,不僅重視對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和建筑藝術價值的文物雕塑進行修繕和保護,同時也更加重視能夠體現城市品味和價值的城市雕塑和園林雕塑的建造。目前,他正應哈市一區(qū)政府的委托制作一座大型園林雕塑,新作品創(chuàng)作已經歷時3個多月,不久將會完整地呈現在市民面前。
城市建筑藝術的傳承意義
哈爾濱的城市建筑藝術風格,是歷經百余年的歷史和人文共同融合和積淀的成果。對此,楊世昌深有感觸,哈爾濱猶如是一座建筑藝術寶庫,凝聚著典型的歐陸遺風,這里所匯聚著的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經典建筑,無不是在書寫和詮釋著這座城市的意義所在。
楊世昌介紹說,上世紀法國成立“百分之一工程”,即將城市建設費用的1%拿出來應用在城市雕塑等建筑藝術文化領域,這也是法國之所以成為世界藝術殿堂的重要原因。吉林省會城市長春也是歷時數年,投入幾個億的資金建成了“世界雕塑公園”,公園不但秉承體現了現代雕塑的文化品味,還將“山水園林”的景觀概念發(fā)揮的淋漓盡致,使之成為“北國春城”的新“名片”。
楊世昌告訴記者,早在1932年,哈爾濱就有了屬于自己的具有城市象征意義的園林雕塑,在中國近代城市建設史,這是第一,也是唯一。然而,遺憾的是,經過幾十年的歷史變遷,一切都不復存在。改革開放以后,上海、北京和廣州等一些經濟發(fā)達城市卻在城市建筑藝術發(fā)展領域遠超哈爾濱,這其中有政策上的因素,同時存在著經濟條件的制約。
“建筑藝術展現的是一個城市的歷史,體現的是一個城市的內涵,投射的是一個城市的精神面貌。城市的發(fā)展,不能僅僅局限于對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更重要的是將其發(fā)揚和光大。”30余年前,楊世昌和其他十余位專家一直關注著哈爾濱的建筑發(fā)展。然而如今,隨著年華老去,他突然感覺自己有點孤獨的孑然一身。建筑藝術領域人才的外流和缺失,似乎成為這座城市再攀“奧林匹斯山”的掣肘。
但是,楊世昌和這座城市的管理者一樣,一直堅信,哈爾濱這座極具“歐陸遺風”魅力的“東方巴黎”,在未來的世界城市藝術之林中定會傲然挺立。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