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名園:武漢中山公園
公園全景
武漢中山公園是全國百家歷史名園之一,始建于二十世紀初,經(jīng)過幾代人的艱辛創(chuàng)業(yè),已成為集游覽、觀賞、文化、娛樂、飲食、游藝等多項服務(wù)功能于一身的大型綜合性公園,是武漢鬧市中的綠寶石。中山公園占地32.8萬平方米,其中水上面積6萬平方米。綠地率91%,古樹名木140株。景觀功能分前、中、后區(qū)。其中西合璧的園林風景,淳樸雋永的人文景觀,驚險有趣的游樂項目一直受到廣大游人的贊譽。
中山公園前身名曰“西園”,始建于1910年,為私人花園,占地三余畝。1914年西園擴建至20多畝。1927年,漢口市國民政府將西園收歸國有并確定建為“漢口第一公園”。
1928年,原漢口市政府倡導建中山公園,李宗仁先生等認可,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將漢口第一公園改名為中山公園,并于1928年10月12日擴建開工。1929年6月10日中山公園試開放,面積為170畝。
園林景點如:門樓雄姿、棋盤山色、金龍戲水、四顧春色、素春茹冰、松月凝碧、湖心秋月、勝利之光、虹霓大展、廣場鴿哨等令人留連忘返;人文景觀如武漢受降堂、受降紀念碑、大門樓、張公亭。
落虹橋
落虹橋始建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1951年命名為落虹橋,三跨石混結(jié)構(gòu)。落虹橋以虬枝為欄,靜中見動,造型奇特。更以人在橋上行,情從景中取勝,故為歷來工匠稱道,此乃公園橋景一絕。
雙龍橋
雙龍橋及橋上雙龍欄桿建于1933年,時為公園景觀一絕。1938年侵華日軍借故將雙龍砸毀。2001年公園改造施工中,于龍橋附近挖掘出雙龍殘片數(shù)塊,經(jīng)媒體傳布,群議鵲起,工程指揮部乃決定重修雙龍護欄。于是,組織專家精心設(shè)計,數(shù)易其稿,搬來三鎮(zhèn)精金,再塑雙龍真身。龍身矯健,頭角崢嶸。駕祥云而翻轉(zhuǎn),馭紫氣而飛騰。謂神州之盛象,寓三楚之雄魂。猶以此銘記歷史警策后世也。
勝利廣場
1928年初建時為足球場,后為高爾夫球場。1938年日軍駐園時改作“慰靈祭場”,日軍一直在此處極其野蠻地屠殺武漢百姓。1945年后又恢復為高爾夫球場。1951年公園擴大建設(shè)時建為“人民會場”,此后許多重大集合及演出活動均在此進行。1993年辟為草坪。2001年公園改建時改建成勝利廣場,以緬懷歷史并激勵來者,為公園主要人文景觀之一。
張公亭
1933年為紀念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而建。亭高19.6米,六層石混結(jié)構(gòu),具有以園形和穹頂為特征的意大利建筑風格。亭內(nèi)設(shè)有張之洞生平業(yè)績展覽,為公園的重要人文景觀。
受降紀念碑
受降紀念碑是武漢受降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武漢受降堂現(xiàn)存的重要歷史文物。原市長王守海來中山公園視察受降堂時指示一定要把武漢受降堂建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按照王市長修復受降紀念碑的指示,現(xiàn)修復的受降紀念碑,高1.80米,寬0.6米,漢白玉石材,正面“受降紀念碑”及反面紀念碑碑文均系當年受降主官孫蔚如將軍書寫。
武漢受降堂建于1942年,原為大眾會堂,后為提襟館,來甘館,張公祠。1945年9月18日,中華民國第六戰(zhàn)區(qū)司令部在這里接受侵華日軍第六方面軍投降,故名受降堂。受降堂占地355平方米,外觀一直保持歷史原貌,2000年按照“整舊如舊”的原則修復并陳列受降堂場景實物及抗戰(zhàn)史料,為武漢地區(qū)重要歷史建筑和青少年革命歷史教育場所。200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編輯:wangxiao
相關(guān)閱讀
廣州全市公園將逐步拆圍透綠
廣州公園內(nèi)被圍墻【詳細】
日本栗林公園 承襲唐風漢俗
蘇州是園林的大觀園,各式各樣的園林寄寓了無數(shù)王公貴族或風雅人士的夢想;日本承襲了中國唐風漢俗,對庭園的經(jīng)營也不遑多讓,歷代藩主、將軍甚或天皇,無不精心設(shè)計優(yōu)雅的庭園,既可休閑又能附庸風雅。此次廣島四國之旅,幸【詳細】
航拍沙巴最美酒店,俯瞰東姑阿都拉曼公園
由于香格里拉離沙巴國際機場特別近,所以經(jīng)常會有飛機飛過,沒有經(jīng)過申請是不能私自航拍的。【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