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海綿城市,把雨水留住用好

2014-11-03 08:48:00         來源:人民日報     瀏覽次數(shù):

  11月2日,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對外印發(fā)《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這意味著今后我國城鎮(zhèn)排水防澇系統(tǒng)的建設將不再以“修大管子”為主,建設理念將發(fā)生徹底轉變。

  把雨水從包袱變成解渴財富

  近些年來,逢雨必澇逐漸演變?yōu)槲覈笾谐鞘械酿蠹?。然而,不?ldquo;城中看海”卻不僅僅是管道擴容這么簡單。

  “目前我國99%的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從管道里集中快排。強降雨一來就感覺修多大的管道都不夠用,而且許多嚴重缺水的城市就這么讓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副巡視員章林偉以深圳光明新區(qū)舉例,這個年均降雨量1935毫米、汛期暴雨集中的城區(qū),一方面有26個易澇點,內澇嚴重;另一方面又嚴重缺水,70%以上的用水靠從區(qū)外調水。“這說明城市排澇抗旱的思路必須調整,把雨水這個包袱變成城市解渴的財富。”

  清華大學校長、國家環(huán)境咨詢委員會委員陳吉寧教授介紹,海綿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綿一樣,遇到有降雨時能夠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滲透、凈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jié)水循環(huán);在干旱缺水時有條件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從而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

  建設海綿城市,首先要扭轉觀念。傳統(tǒng)城市建設模式,處處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設施來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為主要規(guī)劃設計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澇,旱澇急轉。根據(jù)《指南》,今后城市建設將強調優(yōu)先利用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來組織排水,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控制為主要規(guī)劃設計理念。

  道路透水鋪裝形成海綿體

  建海綿城市就要有“海綿體”。城市“海綿體”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綠地、花園、可滲透路面這樣的城市配套設施。雨水通過這些“海綿體”下滲、滯蓄、凈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徑流通過管網(wǎng)、泵站外排,從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統(tǒng)的標準,緩減城市內澇的壓力。

  建設海綿城市,關鍵在于不斷提高“海綿體”的規(guī)模和質量。

  原有的“海綿體”要有效保護。過去,城市建設追求用地一馬平川,往往會填湖平壑。根據(jù)《指南》,各地應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有的河湖、濕地、坑塘、溝渠等“海綿體”不受開發(fā)活動的影響;受到破壞的“海綿體”也應通過綜合運用物理、生物和生態(tài)等手段逐步修復,并維持一定比例的生態(tài)空間。

  有條件的還應新建一定規(guī)模的“海綿體”。根據(jù)《指南》,海綿城市建設要以城市建筑、小區(qū)、道路、綠地與廣場等建設為載體。比如讓城市屋頂“綠”起來,“綠色”屋頂在滯留雨水的同時還起到節(jié)能減排、緩解熱島效應的功效。道路、廣場可以采用透水鋪裝,特別是城市中的綠地應充分“沉下去”。

  海綿城市經濟效益不可小覷

  那么,建設海綿城市是否意味著要增加城市建設投資呢?章林偉認為,“算大賬,構建海綿城市的經濟效益不可小覷”。

  “海綿城市建設非常注重對天然水系的保護利用,大大減少了建設排水管道和鋼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調蓄設施又往往與城市既有的綠地、園林、景觀水體相結合,‘凈增成本’比較低,還能大幅減少水環(huán)境污染治理費用,降低城市內澇造成的巨額損失。”章林偉說。

  對于老舊城區(qū)占比較大的特大型城市,建設海綿城市是否現(xiàn)實?中國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城鎮(zhèn)水務與工程研究院副院長謝映霞認為,相對新城區(qū),老舊城區(qū)確實面臨空間條件有限、改造難度大等問題。但相比建設大型地下調蓄池、大規(guī)模改造雨水管線等方案,多添置一些“海綿體”反而更具可行性。

  “設計建設過程中,既有的老舊建筑可通過雨水管斷接技術,利用社區(qū)內部的花壇、綠地等空間布置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市政道路可結合道路綠化帶、樹池等綠化空間布置生態(tài)樹池、植草溝等低影響開發(fā)設施;也可將老舊社區(qū)雨水管線接入周邊公園、水體、集中綠地。”謝映霞說。

  根據(jù)《指南》,城市人民政府將是建設海綿城市的責任主體,有責任明確各地塊單位面積控制容積、下沉式綠地率及其下沉深度、透水鋪裝率、綠色屋頂率等主要指標,并通過相關專業(yè)或專項規(guī)劃編制及實施,具體落實海綿城市的建設任務。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今后各地要將上述指標作為各地塊開發(fā)的約束條件。

 

編輯:daiy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wǎng)”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wǎng),未經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wǎng)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襄陽市出臺海綿城市建設規(guī)劃

讓雨水自然滲透、就地消納,城市不再出現(xiàn)內澇。記者昨從襄陽市規(guī)劃局獲悉,《襄陽市中心城區(qū)海綿城市專項規(guī)劃(2016—2030)》獲市政府批復。【詳細】

老城新生:武漢“海綿經驗”或全球推廣

  近日,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的綠色生長項目組來到武漢,計劃將武漢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活動作為【詳細】

觀察:國家級海綿城市“延遲交卷”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財政部等部委聯(lián)合開評了首批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按照申報要求, 試點海綿城市建設周期為兩年。但3年過去了,本該去年就驗收的項目到目前為止還在緊鑼密鼓地建設,這是為什么?【詳細】

上海浦東:大力推廣海綿城市道路核心技術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浦東新區(qū)第九屆學術年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