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我相信思想的力量

2015-01-23 09:02:33         來源:華東建筑設計研究總院《A+》???     瀏覽次數:

  只有有鮮明的文化識別性和特征,才可能在全球化當中擁有自己的位置,否則就會變成全球化鏈條中低等級的那一環(huán)

  筆者:幾乎所有人都承認傳統(tǒng)非常有價值,但大家對于價值的具體內容莫衷一是。我們究竟該從傳統(tǒng)中學習什么?

  王澍:傳統(tǒng)的基本導向是,人需要向自然學習。人的生活要在有一定規(guī)律的前提下,能夠像花草樹木一樣自由生長。傳統(tǒng)的建筑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好看,因為它的材料是順應自然屬性的,而不是人造物質的敗落,所有與自然性質融合的材料能很快地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就會像自然一樣好看。

  我們的山水畫中,主題是自然的山水,建筑在里面永遠只是一小塊而已。建筑代表的是人類活動的區(qū)域,這個區(qū)域在自然中是次一級的,它和山石樹木處于同等的地位,不會作為主體出現。我們一般把這種狀態(tài)叫做“天人合一”,但現在這四個字到了濫用的地步,實際上這四個字的基本意思是說,面對自然,保持自然是最重要的。在這個前提下,人對自己要有強力的約束,要懂得抑制自己的欲望。

  老祖宗一直都是講生態(tài)的,比如材料的循環(huán)利用等。這樣的建造和自然保持著良好的關系。今天的現實是,建筑與自然充滿了敵意。我們不是簡單地設計一個房子,而是要建造一個世界。只有植物、動物、河流、湖泊與人和諧共生,才能稱之為一個美麗世界。

  筆者:建筑是一個有呼吸、有依存的生命。

  王澍:剛建好的時候不應該是建筑最好的狀態(tài)。你可以想象一下,10年以后,墻上青苔滿布,屋頂的植物郁郁蔥蔥,那時的建筑才真正融入了自然,美輪美奐。看我們現在的建筑,剛建成的時候簇新簇新的,很快就落敗了。

  大地、天空、神性和人是海德格爾所指出的安居四元素,只有這四個元素成為統(tǒng)一的整體,安居才成為可能。這里的神性并不是指造物主,而是指那些在日常生活之上,奠定了整個生活世界價值基礎的東西。

  筆者:面對自然,我們不能過于自信。

  王澍:不同于現代人的盲目自信,過去的人們很清楚自己的限度,從而對那些超越于人的東西保持敬畏,這并不是懦弱的表現,而是誠實;而且,承認了自己的限度也就承認了其他“世界”的可能性,也就意味著一個更廣闊的創(chuàng)造空間。

  筆者:普獎評委們對您的建筑的另一印象是,其生態(tài)性避免了由全球化帶來的重復性景觀。

  王澍:真正的傳統(tǒng)并非是大一統(tǒng),而是每個地區(qū)如何從自己原來的脈絡中去確認自己文化中特有的脈絡和身份。文化的自尊和自信的建造,這本身與工業(yè)化的強勢價值觀是有對抗性的。如何去平衡,這很重要。你若走過鄉(xiāng)鎮(zhèn),你會發(fā)現房子有多樣性,一個地區(qū)有一個地區(qū)的方言和建筑特色,建筑在變化,很豐富很有差異性。這是真正的文化。

  真正的流行一直在變化,都是在各自不同的文化里面衍生出來的領先的東西。在今天這個世界上,大家都在說全球化,但要有自己鮮明的文化的識別性和特征,才可能在全球化當中有你自己的位置。否則,你就會變成全球化鏈條中低等級的那一環(huán)。

  筆者:歷史并非是“沉重的文化負擔”,魯迅先生說過,我們要善于殺回馬槍。

  王澍:在我看來,傳統(tǒng)完全能夠與現代同時存在,并不是傳統(tǒng)是之前的東西,現代是之后的,后者要取前者而代之,不是這樣的。它至少要與現代同時存在,而且孰優(yōu)孰劣還有待判斷。

  傳統(tǒng)的保持不是簡單地為了傳統(tǒng),而是為了如何接續(xù)斷裂的時間,使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重返真實的城市生活和地方性環(huán)境。因此,建筑模式,特別是對城市結構具有方向影響力的大型城市建筑的模式研究,在今天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筆者:過去有比現在更多的未來。

  王澍:傳統(tǒng)和未來直接相關。保護傳統(tǒng)的目的,是要保有我們的未來。傳統(tǒng)不應成為負重,傳統(tǒng)是去掉所有的物質形式后還剩下來的東西。如果把傳統(tǒng)視為不堪大用,只能說明自身定位的西化,角色不同,則視野不同,這關乎立場。

  筆者:從文化傳統(tǒng)的角度來看,建筑也被賦予了更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王澍:建筑是藝術,它有很強烈的影響人的作用,它可以促進也可以破壞社會和諧。建筑首先直接面對中國正在發(fā)生的變化和現實,問題在建筑領域暴露出來,也要用建筑的力量給暴露出來的問題以正面的回答。設計不能理解成簡單的贊美,更應該對社會有所促進和矯正。舉個簡單的例子,以現在的建筑模式,基本不能形成有親密文化的社區(qū),這樣,社區(qū)文化就會慢慢消失,人的心態(tài)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城市的氣質也會變化。當我們把記錄了城市記憶的建筑摧毀之后,我們在文化上就沒有了參照,重新來守護自己僅剩的文化會變得很難。

王澍和太太陸文宇在業(yè)余工作室

王澍和太太陸文宇在業(yè)余工作室

  王澍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為了自己認準的事情孜孜以求。他對自己有所堅持。是以一種業(yè)余的心態(tài),專業(yè)的精神做建筑。陸文宇是他背后的無名英雄,——羅四維

  王澍,男,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建筑學學科帶頭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1985年畢業(yè)于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建筑系,獲學士學位;1988年畢業(yè)于東南大學建筑研究所,獲碩士學位(導師:齊康院士);1988年至1995年在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工作。2000年獲同濟大學建筑學博士。2012年2月27日獲得了2012年普利茲克建筑獎(PritzkerArchitecture Prize),成為獲得這獎項的第一個中國公民。

編輯:daiy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