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建設海綿城市 首個試點串起多個“濕地泡”
廣州海綿城市建設的首個試點——天河智慧城不挖人工湖串起多個“濕地泡”
過去,但凡新城的規(guī)劃、建設,都少不了開挖面積巨大的人工湖;而今,在海綿城市建設理念下,作為廣州海綿城市建設的首個試點——天河智慧城將如何建設?記者最新獲悉,智慧城不會大挖人工湖,而是將區(qū)域內(nèi)數(shù)十個天然水塘、水庫貫通,并以新塘水庫為中心,串連起眾多“濕地泡”。既能過濾、凈化、蓄存雨水,又能為周邊居民提供眾多休憩游玩、科普健身的城市公共開放空間。
天河智慧城開展海綿城市試點
海綿城市的基本設計理念是“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通過模擬自然過程,使得城市像海綿體一般,有水時積存,無水時釋放,通過自然滲透減緩雨水排放速度,過程中水體得到自然凈化,從而起到充盈地下水、水資源循環(huán)利用、水生態(tài)修復等作用。
廣州因背山面海,北部受山洪影響,中南部受西、北江過境洪水、臺風和暴潮的侵襲,歷來是洪、潮、澇為患之地,同時廣州是華南地區(qū)降雨量最高的城市之一,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綠地率減少、建筑密度提高,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容量面臨巨大壓力,“水浸街”事件頻發(fā)。市水務局有關負責人表示,要解決城市建設帶來的水生態(tài)、水資源、水環(huán)境、水安全、水文化問題,廣州必須走“海綿城市”建設的道路。
去年,廣州確定了天河區(qū)智慧城開展海綿城市試點工作,通過下沉式綠地、調蓄設施、屋頂綠化等手段,將地表雨水徑流降下來,有效避免排水管網(wǎng)壓力過大等問題,提高防洪排澇能力。
海綿城市與深隧建設并不矛盾
海綿城市更多強調利用自然的手段消納、利用水體,這與在地下幾十米挖掘深層隧道是否矛盾呢?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研究所所長王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家推行“海綿城市”建設,主要是解決雨水“滲、滯、蓄、凈、用、排”等問題。而現(xiàn)在各大城市的排水系統(tǒng)仍是常規(guī)的城區(qū)排水系統(tǒng),因此這與建設深隧并不矛盾。建設深隧是解決城區(qū)超標準雨水的排放問題,同時還可發(fā)揮初雨調蓄,減少污染物排放的作用。
王浩說,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國都有類似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和實踐,但那些國家人口少、綠地多,可以有大量的場地空間進行蓄水和消納;但我國人多地少,必須借助中途末端的綜合措施。王浩說:“這點上,日本的經(jīng)驗值得借鑒,更符合中國國情。日本將城市泄洪系統(tǒng)與雨水地下儲存系統(tǒng)相結合,建設了首都圈外圍排水工程,東京周邊建設了5處單個容積4.2萬立方米的儲水立坑,最終都排入江戶川下面的‘地下神廟’,總儲水量67萬立方米,具有較大的調蓄能力,相當于我們的正在建設的深隧。”
王浩表示,大城市建設深隧是一個趨勢,“北京正在規(guī)劃東部和西部兩條深隧。中國的基本國情就是地表太貴,只能讓水走地下。東濠涌要做地面排水系統(tǒng)需要16億元,地下深層隧道排水系統(tǒng)只要7億元;西濠涌建地面排水系統(tǒng)要35億元,建深隧9億元就夠了。”
編輯:jiaoliting
相關閱讀
襄陽市出臺海綿城市建設規(guī)劃
讓雨水自然滲透、就地消納,城市不再出現(xiàn)內(nèi)澇。記者昨從襄陽市規(guī)劃局獲悉,《襄陽市中心城區(qū)海綿城市專項規(guī)劃(2016—2030)》獲市政府批復。【詳細】
老城新生:武漢“海綿經(jīng)驗”或全球推廣
近日,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的綠色生長項目組來到武漢,計劃將武漢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活動作為【詳細】
觀察:國家級海綿城市“延遲交卷”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財政部等部委聯(lián)合開評了首批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按照申報要求, 試點海綿城市建設周期為兩年。但3年過去了,本該去年就驗收的項目到目前為止還在緊鑼密鼓地建設,這是為什么?【詳細】
上海浦東:大力推廣海綿城市道路核心技術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浦東新區(qū)第九屆學術年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