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篩選“兩棲植物”留住雨水
南京正在打造“海綿城市”,但這并非是多種草、多栽樹就可以了。記者獲悉,南京綠化園林局日前啟動“海綿城市”綠地建設導則的研究,為南京篩選“兩棲植物”目錄。
留住雨水,怕水植物怎么辦?
南京是江蘇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早些時候,江蘇省住建廳發(fā)布的意見提出,新建城市道路的綠化隔離帶和兩側綠化帶要運用多種形式增加道路綠地對雨水的“吸納力”。
記者了解到,城市綠地系統(tǒng)在海綿城市體系中對雨水徑流量的控制率約為30%—40%。不過目前來看,南京綠地對雨水的處理能力低于海綿城市體系對城市綠地系統(tǒng)的預期。園林專家告訴記者,海綿城市體系要求城市綠地盡可能地“消納”雨水,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與綠地本質功能的矛盾。“比如,消納雨水會使生長多年的樹木根部被浸泡而死,另一方面,如果只顧吸納雨水,植物多樣性也會降低。”專家表示,從南京河西、江北等區(qū)域海綿城市試點情況來看,植物單一問題比較突出。
另一個重要問題在于,怎么樣篩選凈化植物?過去雨水收集是靠管道,但現(xiàn)在極端天氣增多,海綿城市體系還要求植物有“自凈”能力,可雨水的淹沒時間是影響植物生長最重要的因素,并且雨水形成的地表徑流中污染物復雜,哪些植物具備這樣的能力?也需要進行比選。
南京為“兩棲”植物列“菜單”
如何讓“海綿綠地”更有效?園林專家說,早些時候,南京為行道樹樹種建立了導則,建設時只要根據(jù)每條道路的特點去挑選即可。然而,“海綿綠地”就不同了,比如綠地滯留雨水層次自上而下可分為三個層次:冠層滯留、表土疏滲和根際滯留。
據(jù)介紹,樹木越高,樹冠越密,層次越多,葉片越細滯留的雨水越多。因此海綿城市的植物配置,首先要考慮綠地上的喬木覆蓋率和多層植物覆蓋率。“不少小區(qū)和綠地廣場建設收集雨水的花園,這些雨水花園在綠地下面挖地三尺,建造雨水的滲、排、蓄設施,然后覆土種植植物。這種先破壞、后建設的概念其實并不符合‘海綿綠地’的要求,只是一個捷徑而已,”園林專家告訴記者,土壤質量、樹穴質量以及植物的根系狀況,比如雪松、懸鈴木等樹種根都怕水,香樟樹只有達到一定規(guī)格,根部才會吸水。所以,目前來看,“兩棲植物”的喬木有水杉、池杉、落羽杉、楓楊、水椰子等等。南京需要對綠化植物進行更仔細篩選,確定“海綿綠地”的植物選擇“菜單”,并給出“骨干植物”的目錄。另外,諸如雨水滯留在植物根部的時間是多久?河塘里不同水深要搭配哪些植物?園林部門也希望在導則中進行詳細的規(guī)定。日前有研究顯示,真正想要“留住”雨水,還需要深層次了解一個城市雨水徑流的走向和在土壤中的流向,此次園林部門也將和科研機構展開調查。
編輯:lianqi
相關閱讀
南京篩選“兩棲植物”留住雨水
南京正在打造“海綿城市”,但這并非是多種草、多栽樹就可以了。記者獲悉,南京綠化園林局日前啟動“海綿城市”綠地建設導則的研究,為南京篩選“兩棲植物”目錄。【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