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自然打造最美宜居水鄉(xiāng) 江蘇海綿城市建設模式探索
昆山“依水而居、因水而興”,形成“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水鄉(xiāng)特色。隨著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快速推進,居住在這里的老百姓發(fā)現,自己口袋里的錢多了,卻面臨著水資源困境。“水鄉(xiāng)的雨季應呈現一派花影婆娑、粉墻黛瓦、煙雨迷蒙的美景。下雨時像海綿一樣把水吸住,需要時再把水放出來。不能讓水的問題成為水鄉(xiāng)的減分因素。”昆山市住建局局長周繼春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是系統(tǒng)解決水問題的重要途徑。
今年10月,昆山代表團將參加2016年世界水大會,并在城市領導者論壇上,作為4個示范城市之一發(fā)言。“與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水資源管理歷程相比,昆山海綿城市建設才剛起步。從2009年至今,經過數十個項目的探索和實踐,越來越感受到在項目中把海綿技術落實到位,是建設者表達對城市、對土地熱愛的最佳途徑。”周繼春認為,海綿城市建設最關鍵的是認識的轉變,要從人定勝天、過多依賴工程技術手段轉變?yōu)樽鹬刈匀?、順應自然?/p>
國際化合作“取其精華”
2010年,昆山率先在與美國合作的杜克大學昆山校區(qū)建設中,全面實踐了美國低影響開發(fā)(LID)技術,這也是其海綿城市建設跨出的第一步。
“我們不僅僅能從春花秋葉中,更能從水漲水落帶來的環(huán)境變化中,體驗四季的輪回和自然的脈搏。”在杜克大學昆山校區(qū)讀書的周涵說。
杜克大學設計師龐會濤告訴記者,該校的雨水設計考慮收集整個場地的雨水,雨水經過初期截留,流入地塊西側的花園池,并通過沉淀、爆氧、植物吸收,最終進入以微生物為媒介基礎的地下滲濾系統(tǒng),水質達到四類水標準,用于清水花園的流水瀑布,可供人觀賞和接觸,之后再流入中央水池。校園內,每一處景觀都是一個小海綿體,組成了杜克大學這個巨大的海綿體,在整個城市中成為改善水質、緩解雨水徑流的生態(tài)細胞。
2011年,昆山與澳大利亞水敏性城市合作研究中心(CRCWSC)主任TongWong教授合作,在天豐時代廣場設計中,探索應用澳大利亞水敏型城市設計技術。2014年,與CRCWSC簽署協(xié)議,昆山正式成為CRC的國際科技孵化城市之一,每年將從其年度項目規(guī)劃計劃和工程計劃中至少找一個大型綜合項目與CRC研究與合作,展示最新的水敏設計理念和實施相關創(chuàng)新技術。
本土再創(chuàng)新打造昆山特色
“我們之前在城市化建設中,能硬化的就硬化、能抬高的就抬高、能快排的就快排,但這種粗放的方式雖然滿足了快速建設發(fā)展的需要,但對水文環(huán)境帶來很大的破壞。而古人在建筑工程中非常尊重自然,利用下凹式綠地、植草溝、人工濕地、可滲透路面、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增強雨水調蓄功能。”在學習國際先進的雨洪管理經驗時,昆山財政局副局長夏明軍發(fā)現國外的理念與中國古人的做法十分類似。海綿城市不僅是觀念的轉變、理念的回歸,更是對脆弱水文生態(tài)的修復,是在發(fā)展和自然之間尋找新的平衡點。
當然,再先進的雨洪管理經驗都不可能直接套用,而是得分析本地特色,進行再創(chuàng)新。針對存在的問題,昆山打造了一套解決方案,主要包括:賦予園林綠地景觀更多生態(tài)功能,如水質處理、水文調節(jié)、微觀氣候改善和蓄水滯洪;對雨水中的污染物質提出具體的處理目標,并按目標科學設計,實現雨水排放的精細化管理等。
周繼春指著洪水重現期坐標圖解釋,面對雨水大小,進行圩區(qū)策略的調整。如一年一遇的雨水,要維持開發(fā)前的自然水文狀態(tài);利用管網和植被洼地,可以管理2-5年一遇雨水,也就是小排水系統(tǒng);而百年一遇的洪水,則需要藍綠走廊行洪通道來應對。
昆山中環(huán)高架雨水收集處理系統(tǒng)是全國首例高架生態(tài)修復系統(tǒng),市住建局海綿辦王世群告訴記者,利用高架下道路綠化分隔帶建設生態(tài)滯留池,處理高架匯集雨水,削減面源污染,并緩解城市內澇,同時結合道路沿線綠化、水系建立綜合生態(tài)廊道,并在沿線重要節(jié)點打造多能生態(tài)公園,修復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提升城市的宜居性。雨水花園的運行監(jiān)測結果顯示,污染物去除效果較好。
編輯:guo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