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的海綿城市是怎樣建成的
打開任何一張全球宜居城市榜單,哥本哈根都赫然在列。丹麥首都今年又在紐約《大都會雜志》2016世界宜居城市評選中拔得頭籌。
越來越多的城市正以哥本哈根為榜樣,重新進行規(guī)劃與治理。有意思的是,哥本哈根涅槃之路的起點恰恰來自一場暴雨。2011年7月2日的哥本哈根幾乎癱瘓:公交中斷、通訊中斷、下水道都是死老鼠、空中泛著霉氣、垃圾無法處理、救護車難以抵達。
盡管海綿城市建設需要一個過程,但在此之前,城市需要更新治理理念。哥本哈根的暴雨管理計劃橫跨20年到30年,事實只花了5年就初見成效。對于一座城市的光輝歷程而言,5年的華麗轉身堪稱捷徑。
當前我們城市治水投入巨大,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癥結在于傳統(tǒng)城建快速排除、末端集中的控制理念。未來,即使內澇無法及時排出,海綿城市的“海綿體”也能化整為零,避免大面積漬水。“海綿體”包括河、湖等水系,綠地、可滲透路面等配套設施。
痛定思痛的哥本哈根并未盲目擴張城市現有的排水系統(tǒng),而是將雨水分散在綠地等滯留區(qū)域中。通過低影響開發(fā)雨水系統(tǒng)構建模式處理城市的邊角地帶,譬如干道附屬綠地、廣場、公園、體育場館、住宅綠地。以水資源利用為核心進行重塑,在低洼區(qū)域開挖更多雨水貯存空間,非汛期可以供市民休閑,汛期則作為雨水滯留池。
海綿城市規(guī)劃對接現有項目方案,統(tǒng)籌協調城市綜合治理,哥本哈根無疑提供了借鑒。比如將街邊綠化作為暴雨時的蓄水緩沖,盡管這是妙招,但不是每條街道都存在現成的綠化帶,也不是每條街道都有足夠的空間布置綠化帶。那么如何解決暴雨時地面徑流過大的問題?
丹麥人想出了一個新辦法,將非機動車道建設和海綿城市暴雨管理相結合。通過最常見的明挖法,在現有自行車道下挖一條溝渠,以預制混凝土做出一長條儲水空間,最后蓋上預制混凝土板。作為一個高效、大容量的系統(tǒng)工程,這樣的設施可以加快街道排水,減小暴雨對低洼敏感區(qū)域的影響。
哥本哈根經驗表明:城市空間正被新的氣候問題深刻地影響著,為了解決氣候問題,城市空間反過來也可以發(fā)揮重要的作用。海綿城市建設不是一個單純的目標,而是作為城市治理理念和發(fā)展方向,貫穿于城市建設的始終。
海綿城市并不遙遠,我們應該將城市看作與自然同樣的有機體,讓城市雨水盡可能地接近于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中水循環(huán)的方式。海綿城市的建設任務不只是城市規(guī)劃者的責任和城市建設者的義務,更是需全體市民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事業(yè)。這需要我們建立行之有效的水資源管理機制,統(tǒng)一管理城市水循環(huán)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使城市始終處于良性發(fā)展態(tài)勢中,從而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
編輯:guoai
相關閱讀
襄陽市出臺海綿城市建設規(guī)劃
讓雨水自然滲透、就地消納,城市不再出現內澇。記者昨從襄陽市規(guī)劃局獲悉,《襄陽市中心城區(qū)海綿城市專項規(guī)劃(2016—2030)》獲市政府批復。【詳細】
老城新生:武漢“海綿經驗”或全球推廣
近日,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的綠色生長項目組來到武漢,計劃將武漢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活動作為【詳細】
觀察:國家級海綿城市“延遲交卷”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財政部等部委聯合開評了首批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按照申報要求, 試點海綿城市建設周期為兩年。但3年過去了,本該去年就驗收的項目到目前為止還在緊鑼密鼓地建設,這是為什么?【詳細】
上海浦東:大力推廣海綿城市道路核心技術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浦東新區(qū)第九屆學術年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