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中的庭院綠化意境
庭院綠化植樹古來有法。早在周朝,就規(guī)定庭院里要栽樹,據(jù)《周禮》記載:“凡宅不毛者,有罷布”。就是說,在庭院中不栽桑麻者,就要征收賦稅。“罷布”就是賦稅的名稱。
自古以來,我國的一些思想家、文化名人和賢吏良將都著力提倡庭院栽花種樹,以美化生活,改善自然環(huán)境,增加經(jīng)濟(jì)收入。
戰(zhàn)國時的思想家孟軻曾向梁惠王游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這反映了古人在庭院植桑不僅是為了獲取養(yǎng)桑的經(jīng)濟(jì)之利,也是美化環(huán)境的措施。
晉代田園詩人陶淵明堪稱庭院栽樹的典型。他在《歸田園居》中吟道: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yuǎn)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從詩中可知,他在庭院里栽有經(jīng)濟(jì)林、用材林等多種樹木花草,使庭院更加幽靜,在炎炎夏日能遮陰送爽,在冬春還能抵御風(fēng)寒,凈化空氣,減少塵埃,成為一個令人神往的居家休閑之地,好不悠閑。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這是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詩人筆下的小小院落,繁花似錦,清香飄逸,招致彩蝶嬉戲和留連,迎來嬌鶯癡迷的歌唱,真是好一幅古時農(nóng)家庭院綠化的美麗圖景。如此蟲鳥共歡、人花同醉的場面,怎不叫詩人感慨和贊嘆。
杜甫的庭院栽有棗、梨等果樹,他在《百憂集行》中寫道:“憶年十五心尚孩,健于黃犢走復(fù)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旦上樹能千回”。他望著庭院中樹上的累累佳果,小孩子們眼饞心切,次次爬樹采果的童年情景,躍然紙上,久久難以忘懷。
唐代的另一位大詩人李白在《寄東魯二稚子》中說:樓東一株桃,枝葉拂清煙;此樹我所種,別我向三年。流露出的是詩人離別故園后的長久思念之情,對桃情有獨鐘。
門前多植常青樹,院內(nèi)多栽四時花,能給院落添加一份秀色,留住一片陰涼,收到林茂氣和、冬暖夏涼的生態(tài)效應(yīng)。
韓愈的《感春》曰:偶坐藤樹下,暮春下旬間;藤蔭已可庇,落蕊還慢慢;亹亹新葉大,瓏瓏晚花乾。
宋代詩人王十朋在庭院里栽了桂花樹,他吟道:丹霄休嘆路難通,學(xué)取燕山種桂叢;異日天香滿庭院,吾廬當(dāng)似廣寒宮。
唐代孟浩然在《過故人莊》中寫道: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王維的《春中田園作》有名句:屋上春鳩鳴,樹邊杏花白。
這些名篇佳作都說明,庭院植樹,宅旁村邊綠化古人已十分重視,庭院栽花種草,不但有經(jīng)濟(jì)上的效益,還點綴了自然風(fēng)景,使人賞心悅目。
如今,人們吟讀古人的優(yōu)美詩篇,怎不沉浸其中,勾起對那種樹影婆娑、清風(fēng)送爽的綠蔭世界的企盼和向往呢!
編輯:liqing
相關(guān)閱讀
寧波市造林綠化將實現(xiàn)“三個百萬”
記者從昨日召開的全市森林“兩防”暨綠化美化彩化工作會議上獲悉,明年,我市造林綠化工作將以“三個百萬”為抓手,即通過“百萬株珍貴樹木增量”“百萬畝公益林分提質(zhì)”“百萬個庭院綠化升級”【詳細(xì)】
江蘇:沭陽念好城市綠化新格局建設(shè)“三字經(jīng)”
近年來,江蘇宿遷市沭陽縣以創(chuàng)建省級園林城市為契機(jī),圍繞“街道綠化有風(fēng)格,綠地建設(shè)有景色,庭院綠化有特色,普遍綠化有聲勢”目標(biāo),從細(xì)微處著手,突出重點,全面提升城市綠化檔次和品位。 【詳細(xì)】
青海格爾木市加大庭院綠化力度
隨著我市庭院綠化力度的加大,庭院植被品種日益繁多。金秋時節(jié),置身于庭院之中,遠(yuǎn)觀綠意蔥蘢,近觀秋韻十足,恍如香山美景。 【詳細(xì)】
真玫瑰飄香蓬萊仙境 令游人徜徉花的海洋
近日,位于蓬萊市海濱東路、黃海綠洲、蓬萊閣、三仙山、韓菲樂園以及市區(qū)綠化帶里的植物學(xué)玫瑰花婀娜多姿,芳香四溢,令游人和市民徜徉在玫瑰花的海洋里流連忘返。 【詳細(x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