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經驗交流 |
|
綠染荒山緣何由——一個國有林場的股份造林探索
日期:2008-08-18 來源:山西日報 作者: 我要評論()
種多種少,旱澇保收,林場職工最關心的是那份工資;對于林場周圍的農民,既不能伐木贏利,也不能上山放牧,所以農民對林場更是漠不關心。這就是過去的職工、農民與林場的關系。說來神奇,“入股”就兩個字,一下子把三者的冷暖緊密結合起來,他們變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綠染荒山變得不再難。 五臺山西向落脈處的豆村林場,上世紀70年代建場,森林覆蓋率不達30%,基本上是一個多見荒山少見林的地方。30多年過去了,豆村林場森林覆蓋率雖然已經達到49.2%,但林場卻總是缺少那么一點生機:職工收入還在低水平徘徊;造林效率也不見有多大提高。林場場長魏長生說,不是沒潛力,而是缺乏一個新機制。入股,這是林場已經探索出來的造林新法子。自從引入多種形式的營林機制,職工、農民與林場有了密切相關的利益關系。又好又快,這就是“入股”給一個國有林場注入的新活力。 租賃入股 綠了荒山富了職工 國有的豆村林場,始建于1972年!按箦侊垺甭毠こ粤30年,人工造林年年不見多也不見少,職工年收入也就7000元。很多人看著荒山想著工資,不急不躁混日子。去年,一套“誰入股、誰投入、誰受益”的方案攪動了職工們安貧樂道的生活。新機制下,不但林場可以領工資,荒山也能為職工創(chuàng)效益。 林場職工史憲龍第一個 “吃螃蟹”,2007年租賃農村荒山500畝,全部入股林場。按合同規(guī)定:林場投入資金、苗木、技術。職工入股荒山、投工投力,3年期培育成活率在95%以上的,史憲龍除支付租賃費以外,可收入5.28萬元,年均1.76萬元,較年工資增加5000多元。到20年成材后,500畝林地的活立木蓄積價值可達80萬元,按80%歸職工所有的既定合同,史憲龍可擁有64萬元的林業(yè)資產。 職工造林積極性因為看得見的收益高漲起來。今年上半年,又有7名職工租賃荒山3100畝入股林場,當年就可以完成造林任務,這是林場從未有過的造林效率。 勞務入股 綠了荒山富了農民 根據省林業(yè)廳引入民營機制建設生態(tài)林的精神,從2001年起林場為農民敞開了綠化荒山的大門,農民以勞務入股的形式加入了國有林場造林的行列。合同規(guī)定:只要3年期的成活率在95%以上,林場除投入苗木、技術等,每畝林地付給農民70元,作為林地回收補償。實際效果看,這種方式造林要比林場大包大攬成本省得多,效果好得多。 五臺縣東雷鄉(xiāng)農民馬二,今年勞務入股荒山1000畝,全家齊上山,年內即可完成栽植任務。如3年期成活率達標,馬二可收入勞務費7萬元,年均2.33萬元。之前,他家的年收入也就2000元。勞務入股,使年收入增加了10倍。而更為歡喜的是20年以后,千畝林地活立木價值可以達到160萬元。按照合同馬二享有20%的股權,可擁有32萬元的林業(yè)資產,那將是一個非?捎^的收入。像這樣的農民今年又增加了5戶,勞務入股荒山2300多畝。 訂單入股 綠了荒山富了林場 科技造林是一個老話題,關健在于優(yōu)質苗木的培育,而林場每年有數十萬株的苗木需求量,為此支付的資金不是小數目。如何改變這種“耕地種田買糧吃、守著林地買苗種”的困窘?還是新機制解決這個大問題。向職工推出了訂單入股,讓職工承擔起育苗任務,職工“有碗又有飯”,林場節(jié)約苗木投資。 今年林場培育苗圃10畝,由12名職工訂單入股,預計3年即可出苗150萬株。林場按規(guī)定除成本以外的育苗利潤全部付給職工,每株0.1元,12名職工3年可創(chuàng)收15萬元,林場則由此節(jié)約購苗費7.5萬元。 分類入股、多渠道投入、全方位受益的營林新機制,已使職工、農民、林場聯成利益共同體,更加快了荒山綠化的進程。站在五臺山西臺頂遠眺豆村林區(qū),綠意盎然之下孕育的是一個生態(tài)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兼具的股份造林新模式。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相關新聞
造林
熱點推薦
企業(yè)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