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城市“公共空間”的可能(圖)
一座建筑振興一座城市的例子并不少見,著名的建筑大師弗蘭克·蓋里在西班牙設計建造了古根海姆藝術博物館,讓其所在地畢爾巴鄂市一夜成為了歐洲家喻戶曉的城市,每年迎來400萬人次旅客到訪,帶動相關收入占到全市20%以上。國內的“博物館之城”戰(zhàn)略正火熱展開,短短一年,中國的博物館增加了395座。如西安更計劃3年內使全市博物館數(shù)量從目前的47座增加到100座以上……而在建筑師與文化評論者的眼中,“博物館之城”的打造并不是根本,更重要在于城市中的“公共空間”的營造。
一座城市中的公共建筑,往往是這座城市現(xiàn)代性的最好體現(xiàn),相較于學校、醫(yī)院等公共建筑,博物館、美術館等人們文化藝術活動的場所,成為城市精神文明的標尺。于是,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博物館等建筑往往首當其沖,全國范圍內正興起“博物館之城”的戰(zhàn)略,短短一年中全國博物館數(shù)量增加了395座。在規(guī)劃籌建者眼中,博物館等公共建筑仿佛是一座城市的臉面,一方面能夠帶動旅游業(yè)發(fā)展,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城市整體氣質以便于招商引資。
但博物館、美術館等作為公共建筑,更是城市市民公共活動的空間。對于一座博物館來說,在建筑功能設計上不能使博物館單純地成為一個景區(qū),而應開放、共融,讓人能夠融入空間中來。在建筑美學設計上,則要兼顧城市的整體文化氣質,讓博物館與城市相融合。當然,公共空間絕不只是一個單純的物理空間,同時還涉及藝術機構的管理機制,囊括一定的文化氛圍。當公眾進入這個空間,參與、對話、互動,公共建筑才彰顯魅力,成為城市中真正有效的“公共空間”。
把建筑做得好看并不是難事
程大鵬
Do度·聯(lián)體藝術設計機構主持建筑師。代表設計作品:云岡石窟博物館、深圳雅昌美術館改造、北大漢畫博物館、中央美院學生宿舍。
在國外,博物館、藝術館等公共建筑,通常是建筑師試驗的平臺,國外許多美術館、博物館都是稀奇古怪的設計,在當代建筑上具有標志性的意義。比如巴黎的蓬皮杜藝術中心、西班牙的古根海姆藝術博物館等等,都是顯著的例子。國內建筑學教育并不及西方發(fā)達,在過去許多年中,工科畢業(yè)的建筑師需要面臨的不光是對職業(yè)基本功和價值觀的考驗,還要具備跟特殊權力階層交流的能力。相比之下,國外的環(huán)境相對尊重建筑師本身的想法,建筑師調動社會資源能力也更強。
與此同時,在國內一個公共建筑是一個權利的產物,在一個公共建筑的誕生過程中,建筑師把握了一小部分力量,而權力階層就把握相對巨大的一部分力量。把一座公共建筑做得好,就是讓公眾有更多的體驗經驗,才是現(xiàn)代城市中公共建筑的價值導向。一個優(yōu)秀的案例就是紐約的高線公園(HighLinePark),2002年紐約市將一條廢棄的高架鐵路改造成一座線性城市公園,這可以說是紐約式冒險,它成功地把建筑師們的抱負與紐約人民的期望結合起來??梢哉fHighLinePark傳播了建筑、景觀、公共空間的力量。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努力提升公共空間意識
所謂公共空間,是指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間,包括街道、廣場、公園、體育場、居住區(qū)戶外場地、公共綠地以及公共圖書館等,它是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享有的資源。公共空間意識則是指人們對于公共【詳細】
公共空間,觸手可及的生活之美
喜歡一個城市,是需要有理由的。有的人喜歡這個城市的詩意,從望江樓到浣花溪,從萬里橋到武侯祠,腳下每走一步,都有詩人吟誦的回響。有的人喜歡這個城市的美食,從春熙路到寬窄巷,從玉林小區(qū)到撫琴小區(qū),有格調非凡的精致筵【詳細】
北京地下群租房的華變增加公共空間有效供給
近年來,北京市政府啟動了城市環(huán)境與安全的專項治理工作,為了減少火宅、減少公共安全隱患,依照相關法律、法規(guī)對城市地下室、群租房、違規(guī)公寓等進行了認真清理。使得社會城市面貌和城市安全得到了極大提高。然而對【詳細】